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宝鸡擀面皮 岐山擀面皮 陕西凉皮 凉皮方便包 5包包邮 原价9.9 现价5.9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各地民俗>>正文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传承保护(8)

2013-7-4 9:00:00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五)要防止建设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毁灭性打击
  
  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拉近了西藏同祖国内地的距离,西藏也成为国人竞相前往的旅游胜地,其旅游承载力不断受到挑战。2007年第一季度,西藏累计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1万余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5.8%;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1亿元,同比增长16.5%。游客到西藏旅游,除了领略西藏独特的自然风光外,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吸引他们的一大亮点。游客数量的激增。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压力也相应增加。为了满足游客的要求,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进行大量的表演活动,他们的日常生活会被打破,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发展规律会被打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特别是年轻人就会出现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不再专心学习功课的现象。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统筹协调,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严格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外表演的“度”,引导年轻传承人在对外表演的同时不放松对功课的学习。如果引导得力,对外表演还可以成为他们检验自己学习情况的试验场,使增加收入和学习两者相得益彰。
  
  为了接待游客,西藏很多地方都在大兴土木,或者建设涉外星级酒店,或者对古老建筑进行改造,以容纳更多的游客,这是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西藏各级政府要进行合理规划,坚决杜绝因为旅游需要而改变古建筑原貌的事情发生。例如,有的寺院在对旧建筑进行修缮时为了赶工期,省经费,不再聘请专业维修人士,而是请工程队,照猫画虎,结果虽然外表亮丽,却损伤了寺院本身的艺术价值,对于西藏寺院古老壁画的保护性破坏尤其令人痛心。为此,西藏山南浪卡子县达龙寺还俗活佛土登曲扎做了大量工作,他坚决反对为了修缮寺院而把旧的壁画擦掉,或者把旧的建筑拆掉而修新的,认为这种保护反而破坏了寺院的原貌。早在十几年前,土登曲扎就在西藏自治区文联的院子里创办了一家修复文物的作坊,取名为“拉萨民俗古艺抢救培训场”,收养了一批孤儿作为培养对象,教给他们制作藏族面具,修复壁画、佛像等绝活,出师以后让他们自谋出路,培养了一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这值得提倡。
  
  三、结语
  
  在西藏各级政府的推动下,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西藏召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门会议,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举办了普查培训班,给调查人员集中讲授了《西藏民间歌舞普查》、《西藏民间美术普查》、《西藏民间曲艺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普查管理系统软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事项讲解》等课程,使调查人员掌握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工作方法,学会了使用普查系统软件的操作方法,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持。随后积极组建调查队伍,以地区为单位,深入各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林芝地区、贡嘎县较早地建立了本地区和本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库。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西藏自治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格萨尔,拉萨觉木隆、日喀则迥巴、南木林湘巴、仁布江嘎尔、山南雅砻扎西雪巴、山南琼结卡卓扎西宾顿、山南门巴戏等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5个项目外,还有那曲山歌、日喀则甲谐、日喀则斯马卓、阿里扎达宣舞、山南扎唐国谐、昌都嘎玛银器工艺、山南杰德秀围裙编制工艺、拉萨萨噶达瓦节、拉萨风马旗、日喀则新年、工布(林芝)新年、珞巴族服饰等23个项目入选,共计38个项目,涉及歌谣、表演艺术、传统手工技艺、风俗节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2007年4月16日,中国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开幕,充分展示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藏,西藏唐卡的制作技艺荣列其中。目前,藏传佛教跳神用鼓及鼓舞正在准备申请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相信,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在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在西藏各族人民的积极配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增添新的光彩。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3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