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3年陕西旅游年票一卡通[2013版]网上订购,三秦游官方网站。
《2013陕西旅游年票一卡通》包含98城市511家景区的强大阵容,一卡游遍全国。定价98元/张。 【点这里订购(支持邮寄)】【点这里淘宝购买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提升治渭理念全力建设美丽渭河

2013-2-5 9:51:00  来源:陕西日报  进入论坛

一、党的十八大精神对渭河综合整治具有强大的指导意义。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精神,对进一步提升渭河综合整治水平有重要启示:一是牢牢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对治渭工作突出人水和谐理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二是增强城乡防洪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对治渭工作加快构筑安澜保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三是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对治渭工作加强绿化景观建设和治污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四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美丽中国”,对治渭工作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提升治渭理念建设美丽渭河。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及水利建设的精神内涵,是指导渭河综合整治的纲领,也是提升治渭理念的指针。一是推进生态治河是提升治渭理念的关键。过去河道治理是以防洪除涝为第一任务,这种治理方式彻底改变了河流的自然状态,引起了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今天要由传统水工学的治河思想向恢复流域生态环境治河理念转变,成为我们今后必须遵循的原则。二是要在河道治理中充分融入亲水理念,把亲水主题贯穿于治理规划之中,把恢复和开发利用渭河的水、沙、滩、岸资源作为服务人们共享治渭成果的最大亮点。三是融入文化内涵是提升治渭理念的灵魂。治渭工程景观设计要充分挖掘人文、历史素材,突出水与文化、水与历史的结合,以雕塑、石刻、小品、历史遗迹等方式展示,打造较高文化层次的人文景观。四是搞好顶层设计是提升治渭理念的基础。顶层设计重要的是转变理念,转变过去单纯的“就水治水、就河治河、就事论事”观念,将理念上升到改变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与区域长远发展规划相协调、相衔接、相融合,支撑国家关天经济区战略规划的实施。五是统筹利用各类资源是提升治渭理念的核心。着眼于综合利用渭河水资源、滩涂资源、生物资源、岸线资源和环境资源,尽可能地形成连续水面景观,有组织地建设生态农业、生态湖泊、生态防污等,尽量维持河流的自然状态,保留自然曲折蜿蜒、深潭、浅滩和湿地交错的完整性,提高滞洪补潜能力,切实维护渭河健康生命。

三、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推动渭河沿岸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建成渭河防洪保安坚实屏障。城市段按照100~300年一遇洪水标准、农村段按照30~50年一遇标准修建加固堤防,堤防断面按照顶宽不小于20米、边坡不陡于1∶3的坚固、生态、多功能需要修筑,实现“常遇洪水不成灾、设防洪水保安全、超标洪水有对策”的安澜渭河。其次要恢复渭河河道健康生命。对渭河河道滩面进行彻底的复平整理,疏浚河道主槽流路,清除采砂堆、阻水片林、违章建筑物。利用已有的大中型水库进行流域水量调度,保证基本的河道生态水量不减小,促进渭河河道自然生态功能全面恢复。第三要重现渭河清水悠悠景象。加大渭河治污措施,实行分市、县行政区段污染物排放指标控制,加密干流及重要支流水质生态监测断面,推行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制度,对污染物排放指标进行动态实时监控。增建一批小城镇生活污染处理设施,对已有污水处理厂进行脱氮技术装备改造,在支流入渭口建设人工湿地改善水质,使污水处理率超过60%,干流水质达到Ⅳ类以上标准。第四要制定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要以“3S”技术为支撑,建立渭河水资源监测监控系统,制定主要支流、大中型水库、规模以上取水口的生态用水控制指标及调度方案,适时进行入渭水量统一调度。充分利用引汉济渭、引乾济石、引红济石等跨流域调水工程,将其作为增加渭河河道生态流量的保底水源。第五要助推滨河经济产业发展。利用渭河两岸滨水优势,通过整治措施的实现,为沿岸经济产业发展提供安全、生态、良好的投资开发环境,让渭河成为关中的城中河。要大力提升建设管理水平,推行行之有效的工程建设监督管理措施,集中开展建设进度、工程质量、财务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和抽查,对发现的隐患和问题坚决限期整改,确保治渭工程资金、质量、生产安全。研究和发掘渭河整治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效应,扩大治渭宣传,巩固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治渭的良好局面。

(作者系省治渭办常务副主任)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推荐信息
 
最新信息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3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