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汉长安城遗址
春节,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宫街道大刘寨村74岁的冷志俊领到政府发放的年货,一个劲儿地感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拆迁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随着征地拆迁工作接近尾声,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9个村1.5万群众率先搬出大遗址保护区,融入西安的城市生活。
群众心声:爱长安城也恨长安城
“我们爱长安城,也恨长安城。”说起汉长安城遗址,作为“老汉城”的魏建武,言语里充满了纠结。这也道出了遗址区许多群众的心声。
位于西安市西北方向的这片大遗址城垣,面积36平方公里,曾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历经2000余年的风风雨雨,这里依然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遗迹最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
近年来,随着西安城市重心北移,汉长安城遗址区周边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而遗址区却依然在原地踏步。遗址内群众的收入不足遗址外的一半。这里成为西安最大的“城中村”。
“端着金碗要饭吃”的严峻事实,使这里的人们渐渐不安起来。受经济利益驱动,遗址区内违法建设此起彼伏,各地文物贩子出没在这里的大村小寨。虽然省、市文物部门和未央区委区政府实施了系列遗址保护工程,对遗址区的违法建设进行了严厉打击管控,但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并未解决。
政府决策:
保护遗址与改善民生同行
如何协调保护文物和改善民生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共同探索的课题。
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汉长安城遗址如何保护,成为影响这一战略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的综合性问题。
2009年,国家文物局将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列入跨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名单。2010年,陕西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签署《合作共建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框架协议》。随着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贯彻和陕西“文化强省”战略的提出,“大遗址保护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当地城乡建设、当地环境改善相结合”的理念进一步明确。
2012年,西安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的重大决策,并将其列入事关西安长远发展的“五件大事”之一。同年8月,通过了《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实施方案》,决定从2012年到2020年,分3个阶段推进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工作,并将总面积8.58平方公里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作为特区建设的启动项目。将未央宫街道天禄阁、周河湾等9个村纳入保护拆迁范围。至此,保护遗址、弘扬文化、发展旅游、惠及民生的保护战略基本形成。
扎实推进:
不能让搬迁群众吃亏
“遗址区群众为保护大遗址作出了巨大贡献,政府不能让他们吃亏。”本着这一理念,2012年10月中旬,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征地拆迁工作拉开帷幕。
鉴于群众为保护遗址、房屋普遍没有建高的实际,当地政府规定:合法有效宅基地上的房屋三层未盖的,只要在第一奖励期内签订拆迁安置补偿协议者,视为已盖,统一予以奖励补偿。这不但补偿了许多未盖房屋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有效遏制了拆迁引起的抢建加盖现象。同时,对非法买卖宅基地行为一律不予安置、不予补偿,避免政策刺激造成买卖宅基地行为加剧。
寒冬腊月拆迁,群众难免要遇到困难。未央区委区政府和拆迁指挥部除按规定为群众发放过渡费外,还为每户发放了5000元的冬季取暖补助费。
孩子上学是许多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拆迁户中有中小学生的,一次性为每人发放1800元的交通补助费,还为学生发放了“免费入学卡”,学生持卡可在过渡居住地的未央区区属学校就近入学,免收任何借读费。春节来临之际,区委区政府又为3000余户拆迁群众发放了米、面、油和新年大礼包等慰问品。
“我们的难题,政府都给解决了,心里踏实了。”周河湾村54岁的周选会说,这次拆迁使他们生活水平一般的人家在政策上受益较大,而且将按政策为他们办理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对年轻人还要进行免费技能培训,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再说,政府实施文物保护工程,大家当然很理解很配合。
未来发展:
安置区生活“嫽着哩”
“遗址区再好,毕竟是农村;北三环偏点,将来是城市,咱不能让娃们一直在土里打滚儿。”说起安置地,西马寨村民叶忙年满怀信心。“谁能想象5年前的北客站地区是啥样,现在的变化咱过去都不敢想。”
事实上,这次的拆迁群众将被安置在铁路北客站西边、长安大学以南,这里是未央区重点打造的“四大商圈”之一——北客站商圈核心区域。周边分布有奥特莱斯艺术小镇、汇聚世界顶级奢侈品的龙之梦新城、西安皇家艺术博物馆、西安汉文化博览园等系列商贸人文项目。
安置社区将按照“生活便捷不失健康宁静,乐居田园却享尽繁华”的理念进行建设。幼儿园、学校、医院和群众休闲娱乐的各种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群众看病、上学、购物、休闲娱乐都将在“5分钟生活圈”里。想到这些,叶忙年连说:“嫽(好)着哩……嫽着哩!”
天禄阁村委会主任魏建军认为,通过拆迁,群众住上了有水、电、气、暖的楼房,下雨不用走泥路,更重要的是把群众从农村生活方式中解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