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民办博物馆:暂住证何时变户口(2)

2012-9-5 11:39:00  来源:新华网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古陶文明博物馆是获批的其中一家博物馆。约400平方米的展厅里,生动地展示着近乎完整的古陶文明史。即使在最微小的细节上,路东之也用心设计。在展品的旁边,他一一放上与展品编号相对应的相同数量的小豆子,试着用“自然界最朴素的语言”来标识每一件藏品。

  与古陶文明博物馆一同获批的还有收藏家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年轻的时候,马未都爱写小说,也喜欢蹲在古董市场里淘官窑。最初,他博物馆的展厅就像一家大宅居室,温馨高雅,陈列的大多是明清文物和古家具。

  在马未都眼里,博物馆是一个社会最漂亮的门脸,国有博物馆大都面孔一致,而民办博物馆呈现的是个性化的表达。“民办博物馆蕴含着馆主个人的激情,人们可以说出自己对社会和文化的个人理解、好恶。”马未都说。

  如今,北京的民办博物馆里,有人展览老爷车,有人展览紫檀家具。而在上海,民间的收藏家们则将科举匾额、老彩票等带进了不同的博物馆。

  最为著名的,则是房地产商人樊建川在成都市大邑县建造的建川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群包括20多个博物馆,其中既有展示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馆,侵华日军罪证馆,也有形式新颖的红色年代票证陈列馆,以及“喜文化”陈列馆。

  在长期与收藏家接触的孔达达看来,在历史的长河中,民办博物馆记录的历史更贴近民间的生活,更亲切。他说,走过“文革”“破四旧”的历史之后,中国民间开始有人重拾文物收藏;如今,不少收藏家已经聚集大量藏品,急切盼望与公众分享。

  “开博物馆是每个收藏家的最终梦想。”孔达达说。

  社会本该最漂亮的门脸,大多在艰难地活着

  事实上,创办古陶博物馆的时候,路东之也怀着相似的梦想。在朋友眼中,他是一位典型的文人。他爱写诗,画画,写草书,也狂热地迷恋中国古代陶器。为了“将个人收藏变成社会共享的资源”,他毅然租下北京大观园附近的一个地下室,将自己上千件古陶藏品公开展览。

  但在开馆之后的十几年里,古陶文明博物馆的经营始终惨淡。它的客流量一直维持在年均1万人次左右,平均一天不到30人次。为了节省电费,工作人员常常等来了客人,才打开展厅的灯。客人每看完一组藏品,工作人员就马上把该组的灯关掉。

  与光鲜的梦想相比,大多数民办博物馆在现实中的生存状况都不乐观。在政策放开十多年后,马未都发现,这些社会本该最漂亮的门脸,“大多在艰难地活着”。当年除了观复博物馆和古陶文明博物馆外,同时获得文物部门批准成立的民办博物馆还有两家。其中一家因场地原因,没能成功开馆,另一家也始终名望不高。

  在上海,家庭博物馆纷纷倒闭。据吴少华观察,在2005年左右,上海家庭博物馆高达200多家,但到了今天,数量已经骤减至30家。

  在北京,如今在名册上的民办博物馆绝大多数地处偏远的郊区。其中,创办于2006年的老电话博物馆藏在二环边上一座商业大厦里,是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的一家。记者按照网上公布的地址前往参观,却发现该博物馆在今年6月已经搬走。至今没有媒体报道这一消息,大厦的物业管理人员也不清楚博物馆搬至何处。

  马未都和董瑞都认为,开设博物馆需要及其强大的财力支持。观复博物馆如今每年支出上千万元。董瑞也算了一笔账。仅考虑房租、人工、水电等费用,古陶文明博物馆一年的成本需要大约60万元。除此之外,博物馆还要花大笔的钱购置新馆藏,维护旧馆藏。相比之下,门票,衍生产品的回报只是杯水车薪。为了让博物馆延续下去,路东之夫妇至今投入接近1000万元。

  “一旦开始,博物馆就是一个巨大的窟窿,要不断砸钱进去。”马未都说,这是许多怀有良好愿望的收藏家事先不曾料及的。

  “如果没有企业支撑,也没有强大的财团,现在贸然自己开一家博物馆,100%活不下来。”马未都斩钉截铁地说,“如果我今天从一张白纸开始新建观复博物馆,至少得先准备20亿。”

  一位与孔达达相熟的收藏家曾经想在东莞创办一座博物馆。不料“搞到地皮,房子建了一半”,这个收藏家的资金就枯竭了。该博物馆项目至今搁浅。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关键词:博物馆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