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牢固树立“大旅游”观念,举全市之力发展旅游,动员全社会支持旅游,加大旅游投入,形成发展合力旅游具有社会性,旅游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旅游业是一项社会工程。旅游发展的实践表明,无论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还是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活动以及旅游管理者的管理活动,都具有综合性。理论界也公认,现代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涉及29个经济部门,直接或间接关联110多个行业。进入21世纪,我国的旅游管理模式已经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部门管理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行业管理的转型,即从直接管企业到宏观管行业的转型,目前正在从以旅行社、星级饭店、A级景区等核心旅游要素为主的旅游行业管理,经由更加综合的旅游产业管理,向全面的旅游经济社会管理转换。传统对于旅游产业属性的认识已不适应于新的旅游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摆脱“小旅游”的思维、“小旅游”的方式,树立“大旅游”的观念,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合、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大旅游发展机制。
以近几年旅游业发展迅猛的几个省份来看,云南构造了政府主导型的大旅游发展模式,四川形成了“党政主干线”齐抓共管,促进旅游发展的局面,江苏、浙江追求大旅游、广效应,全方位推动旅游发展。其经验就是,把旅游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党委、政府做好战略层面的指挥者,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做好操作层面的协调者,相关部门做好保障层面的支持者。
(一)成立西安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业的性质决定了旅游行政主管部门需要具备更强的协调能力。从我国其他城市的实践来看,省级有海南、北京,省会城市有杭州、海口、贵阳,一般地级市有黄山、绍兴、三亚等成立了旅游委员会。借鉴旅游业发展较快的城市的模式,应将西安市旅游局改建为西安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增加产业促进、资源统筹、发展协调职能,强化服务监管职能,创新旅游产业统筹协调机制,创新政府部门工作联动机制。赋予西安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能协调有关方面,便于开展工作的职责,适当增加领导职数和干部编制,增设处室。同时,强化各区(县)、有关开发区旅游主管部门职能,增加编制和经费。
(二)加大政府对旅游业的投入。总体而言,旅游产业是一个大投入、大产出的产业。从投入方面讲,越是不发达地区,发展旅游所需的投资强度越大。因而,保证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从产出方面看,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统计,旅游业每收入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3元收入。旅游消费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近些年来,国内许多省市都充分认识到了旅游业的重要意义,纷纷加大相关投入(见下表)。而西安市旅游宣传营销经费在今年刚增加到30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多年来一直保持在每年300万元。因此建议市财政从明年开始,设立5000万元的旅游宣传营销经费和1.5亿元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以后逐年按一定比例增加,确保西安旅游业在全省乃至西部地区的率先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旅游产业绩效考核机制。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市级部门、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的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的工作机制。
(四)相关部门为促进旅游业发展提供支持政策。市级各部门、各区(县)政府要在各自权限范围内,提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支持政策,驻西安市金融、铁路、航空、税务等系统和垂直管理部门,也应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支持政策。
二、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结合城市文化特点开发文化大产品,形成科学的开发模式和市场机制,为旅游发展增添活力旅游与文化密切相关。西安是世界文明古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西安旅游发展的突出优势,文化旅游业是西安旅游发展的重心。作为历史文化观光型旅游城市,西安一直很重视文化、旅游的共同发展,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旅游景区建设等都突出历史文化特色。《西安市“十二五”旅游规划》把产业融合发展战略作为西安市今后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目前,西安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从自发阶段已经走向自觉阶段。
(一)项目带动,打造精品。推动旅游文化重点项目工程建设,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积极推进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阿房宫考古遗址、昆明池遗址、杜陵遗址、秦文化旅游景区的保护与开发建设。加快“博物馆之城”建设步伐,扩大对各类展馆的旅游宣传。对以创意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建设,加强跟踪和指导,给予重点扶持。充分利用各种休闲健身场所,开发艺术文化休闲等新兴项目,促进传统旅游向文化旅游、休闲旅游转变。适度发展和利用歌舞娱乐场所,满足中外旅游者夜间休闲娱乐需求。推进商业特色街区的建设,完善购物、观光、休闲综合服务功能。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