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流传的牛女故事大概分成两类。一类如任昉所记,再加上牛郎借天帝钱不还,遂使夫妇离异的情节。另一类则加入织女是西王母外孙女、王母以簪划出天河以阻挡追赶的牛郎、牛女相见时有喜鹊搭桥等情节。这种题材经过层层演变,与董永遇七仙女的故事很像。
可以说,牛女传说浓缩了中国农民对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生活方式的全部理想,因而备受欢迎。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的传统爱情观有四大因素:责任、忠贞、含蓄、隽永。
中国人把内敛含蓄作为美德。牛郎织女这对苦命鸳鸯没有将卿卿我我挂在嘴边,没有发出类似“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火辣誓言。这类爱情口号,中国人一般不会随便在公共场合喊出来,顶多是“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关起门,吹灭灯,卧床头,再在耳边私语。
中国人的传统爱情缺少激情和荡气回肠,但那份爱存在于锅碗瓢盆、针头线脑中,淡泊中透着隽永。
4
即便外国文学大师
也看不明白我们的爱情
虽然七夕节提供了破译中国人爱情密码的绝佳蓝本,但是很少有西方人愿意花费心思和精力来搞清楚。如果说牛郎织女故事缺乏足够的情节,那么,中国爱情最经典的表述——《红楼梦》则提供了更多、更充实的爱情故事,但这对西方人来说更加难以理解。
“全书充斥绝望的肉欲。主题是一个人的堕落和最后以皈依神秘来赎罪。”从阿根廷文学家博尔赫斯的评价可以看出,即便是外国文学大师看我们的爱情悲剧,也顶多读出个《肉蒲团》的深度。
第一位发表红学论文的西方人——德国人郭实腊(1803年—1851年)更不靠谱,他甚至以为贾宝玉是女孩,说书中的小姐们“喜鹊般谈论着无聊之事……毫无顾忌地发表对奢侈品的个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