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忆述百年易俗传承百年艺术(3)

2012-8-12 11:41:00  来源:西安晚报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移风易俗

  名人们在这里留下了珍贵印记

  100年间,易俗社声名远播,留下了太多名人的足迹。

  1924年,鲁迅先生和北大、北师大、东南大学、南开大学等学校的十余名学者到西安讲学,五次到易俗社剧场观看演出《双锦衣》《柜中缘》等戏。鲁迅先生曾经是极力反对戏曲的,认为那是旧文化、是糟粕,可这次来易俗社看戏,却给予其高度评价。他认为在西北这么偏僻的地方,能有这样一个以提倡社会教育为宗旨的剧社,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实属难能可贵。出于对易俗社的关心,鲁迅拿出五十大洋送给易俗社,又适逢易俗社成立十二周年,还欣然题写“古调独弹”四字祝贺。

  1936年12月11日晚,西安事变前夜,张学良、杨虎城在易俗社剧场内使出调虎离山之计,画地为牢,以看秦腔之名牵绊住了蒋介石的大员与随从,易俗社用两天8小时的演出配合张、杨两位将军的“演出”,这才给第二天的西安事变创造了足够的便利。

  1938年,时任苏区中央政府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的丁玲率团来西安,当时,国民党以种种理由不予接待。这时易俗社慷慨站出来,热情邀请丁玲一行在易俗社剧场演出,临走时还赠送西北战地服务团戏装一箱。

  易俗社的盛名,也早就传入了毛泽东同志耳中。1950年,高培支赴京参加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时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说自己早就听过易俗社的大名,历史还挺久远呢。高培支还请会议工作人员向毛主席转达了为易俗社题字的请求,没过多久,他就收到了毛主席亲笔题写的“陕西易俗社”五个字。

  1951年,易俗社改为公营剧团,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的习仲勋出席了欢庆大会。据当时参加大会的老艺人回忆,当习仲勋步入剧场看到有条标语上写着“接管易俗社”的字样时,他立即纠正说,易俗社不属于反动组织,不能说“接管”,而应是“接办”。他认为,易俗社是在舞台上演戏的高台教化,演过不少有历史知识和教育意义的戏,深受广大人民欢迎。会后,习仲勋又指示:易俗社只能办好,不能办坏。

  四次整修

  易俗社保留完好后人有福

  在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看来,易俗社这么古老的剧场能在古城西安完好地保留至今,实属不易,这反映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精神境界,以及对文化遗产的珍视程度,“确实是后人的福气啊!”

  历经百年沧桑,易俗社剧场也经历过四次大规模的整修,才使得这座剧场一直保持着古香古色的风貌。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蒲城人张少云购买了西安市钟楼东北隅、原属满城内的一片空地修建剧场,起名宜春园。1916年,由同盟会会员李桐轩、孙仁玉发起,军政界爱国人士响应成立的易俗社买下了宜春园,也就是现在的易俗社剧场,并将剧场改建一新。第二次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市政府曾拨专款重修剧场。第三次是1992年,市政府对易俗社剧场进行了改建。最大的变动是将原来的门楼移至剧场的西边,使剧场矗立在西一路的街面上,让人一眼就能看到这座古朴凝重的老式建筑。

  2010年春,易俗社剧场大梁被腐蚀,有关部门上报国家文物局,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将易俗社剧场内外修葺一新,就连小青瓦也是特意寻来的上世纪50年代的瓦片。剧场内青砖地面、八仙桌、栏杆、木椅、吊灯均古色古香。鲁迅先生为易俗社题词的“古调独弹”牌匾,被做成了一面巨大的文化墙矗立在剧场大门内,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宾客。

  易俗社著名演员张保卫从小就跟着父亲在易俗社剧场听戏、玩耍,目睹了这座老剧场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变化,在他看来,如今的剧场集现代、古朴、典雅于一体,真让人打心眼儿里觉得高兴。

上一页  [1] [2] [3] 


编辑:秦人
关键词:易俗社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