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学成 单燕红 沈鹏
通过记者的深入采访发现,此次发掘成果公布的“辐射波”并不仅限于文物价值、人文内涵层面,其对于陕西旅游行业、西安城市发展的深远影响也愈趋清晰。
6月9日,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发掘通过央视和陕西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
三年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开始第三次考古发掘,如今,一系列石破天惊的考古成果也穿透深邃的历史长夜光芒乍现。
与前两次发掘产生的轰动效应相比,此次发掘成果的公布同样引发了国内外媒体的强烈关注,形成了一轮强势“辐射波”。而通过记者的深入采访发现,这一辐射的“波长”也并不仅限于文物价值、人文内涵层面,其对于陕西旅游行业、西安城市发展的深远影响也愈趋清晰。
石破天惊
网络上有关央视此次直播的消息转载高达65万次。
“截至目前,秦俑馆已接待了30余家媒体的采访,而网络上有关央视此次直播的消息转载也高达65万次。”6月14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张天柱对记者说。
近日,在首次对外公布了一号坑第三次挖掘的重大成果之后,秦兵马俑博物馆一直处于媒体的聚光灯之下。
其实,作为人类最重要的考古遗存之一,兵马俑的考古进程一直为世人所瞩目。2009年6月13日,在沉寂20多年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始了第三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经过三年艰苦发掘,出土了陶俑、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各类文物共计310余件(组),其中陶马3组12匹,陶俑120余件;清理战车2乘、战鼓2处、兵器柲10处、弓弩箭箙12处、漆盾1处,另有建筑材料朽迹如木、席、夯窝等痕迹多处。
据陕西省文物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今年6月9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陕西省文物局将宣传活动的主会场放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该院也借此良机,提前拿出了详细的宣传策划方案,联合央视、陕西电视台,通过直播由现场对外界公布了秦俑第三次发掘的重大成果。
“相比几十年前的前两次发掘,第三次发掘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田静对记者说,此次发掘与文物保护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计划性强,过程记录完整。
记者了解到,6月14日当天,一号坑考古队正在发掘现场进行三维扫描工作。据张天柱介绍,过去的考古发掘获得信息的方式主要是照像、绘图、现场记录,而考古现场有很多重要的迹象随着发掘的进行,将不可避免地有所消失,考古人员的平面绘图和立体绘图也无法还原当时的情形。此次发掘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后,可以对发掘面的情况进行电脑复原,为文物保护遗址的恢复建立三维真实纹理的数字模型。
伴随着严谨的保护措施,诸多历史之谜正被一步步地揭开。
令考古人员感到惊喜的是,此次在陶器和漆木器上均发现了不少彩绘,柲、弩、鼓等各种器物上的彩绘均有保留。发掘出的陶俑彩绘虽然保存面积较小,但数量却很多。秦俑服饰上的颜色也非常多,有一种是神秘的“中国紫”,尤为珍贵和罕见。经过专家的分析研究,发现这种紫色主要成分是硅酸铜钡,考古学家推定秦俑是最早使用它的实物。
与此同时,百戏俑坑发掘出土了与兵马俑不同造型和内涵的陪葬陶俑,打破人们对于秦俑的传统印象。
新发现的大约30来件百戏俑可谓一支“地下娱乐杂技团队”,他们身材各异、表情滑稽、动作不一,都与宫廷杂耍、表演有关。而最令人惊叹的是一件不算头就有2.2米高的“巨人俑”,专家说,要是加上俑头不会低于2.3米,比2米29的姚明还要高。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曹玮表示,多年以来,兵马俑的考古发掘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出土的珍贵文物对于深入和丰富人们对于秦俑的认识与研究等提供了珍贵的考古资料,预计2—3年之后第三次发掘可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