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人教小学生传统的造纸技艺。记者 张宇明 摄
民国铜墨盒
密密麻麻书写了《赤壁之战》全文
作为全国首个书法艺术博物馆,该馆从3月份开始征集文人墨客用过的文房四宝。昨日,文房四宝展示区正式开展,展出了百件笔墨纸砚还有相关文物。这里不仅有唐代的墓志铭,还有清朝的墨砚、民国流行的铜墨盒以及甲骨(复制品)等。
一个泛着金黄光泽的盒子则吸引了游客的注意,这个正方形的铜盒长宽20公分,上面密密麻麻书写了《赤壁之战》的全文。原来这是民国时流行于世的铜墨盒。
小学生
跟着民间大师一起学造纸
74岁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张逢学老人,带着全套家伙向二马路小学的同学们展示起了古法造纸。
“9岁学造纸,张家造纸到我这儿是第四代,我儿子是第五代。”家住长安区兴隆街办北张村的张逢学老人拿出枸树皮,唠着家常说起了古法造纸,蒸过的树皮加上白灰再蒸一遍,再捞出泡软。这时的原料软塌塌呈姜黄色,再切成碎片放入大大的石窝里,用木槌一样的东西脚踏砸烂。最后放入水池中,用竹帘子在搅浑的浆水里上下轻捞,再将这层半透明的灰白相间的纸浆倒在桌子上,阴干后就是一张张厚厚的纸。
“好神奇呀!”一旁的小学生忍不住跟着张逢学老人捞了起来,却学走了样。“捞纸至少要练一个月呢,不容易的”。张逢学老人说,“原来村里2000多户人,8成都是靠造纸为生,现在只剩下6户人家继续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