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小说《秦腔》出版。
2008年,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10年,由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搬上了秦腔舞台,改编成大型秦腔现代戏《秦腔》,屡受好评。
2012年1月8日,小说《秦腔》影视项目启动仪式在西安举行,计划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电视剧《秦腔》也同步启动,拟投资5千万元人民币。
近日,由著名制片人白钰、国家一级导演唐敬睿组成的电视剧《秦腔》剧组深入贾平凹家乡丹凤县实地考察取景事宜。
这部由陕西籍作家贾平凹集合本土编剧拍摄陕西人自己的故事,能否完全避免影视剧无法尽善尽美地展现原著的问题?市场到底能否认可“文学陕军”与“影视陕军联手”这条路?
老陕联动 破解“表达困境”的新路径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陕籍作家路遥的《人生》就已被拍成电影,引起巨大的轰动,一举获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女主角奖等多项大奖。1989年,路遥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平凡的世界》被改编成14集电视连续剧热播后,同样引发万人空巷的现象。贾平凹的文学作品很早也被改编成影视剧,改编自《鸡窝洼人家》的《野山》获得第六届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六项大奖,改编自小说《高兴》的同名电影更是一路受捧。但是,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电视剧,一直存在一个不可回避的“表达困境”:谁动了我的原著?一边是文学作品原有的艺术性,一边是市场需求的通俗性,这之间似乎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无法达到一个平衡。《秦腔》将被拍摄成电影,一时间引起各方广泛关注,老陕作家联合老陕导演拍摄老陕故事,由于文化理念、艺术追求和现实环境的同源性,避免了理解和表达上分歧和矛盾。这种模式,似乎找到了解决文学作品与影视表现之间无法“兼容”问题的方法。事实上,文学源于生活,影视更是反映生活,这样的嫁接更合理地实现了“各取所需”的模式,使文学作品更接地气儿、被大众所喜闻乐道,使影视保证充足的剧本来源。在文化产业的时代,传统作家面临现代文学形式转型的新时期,寻求与新兴媒介合作的嫁接化套路,不失为一种顺应需求的表现。在“重点在影视,突破在动漫,创新在演艺,做大在板块”的指导思想下,作家群体确定了清晰的自身定位,借助影视发展文学。
能否突破 尚待“市场验证码”的通过
日前,记者就“影视文学陕军”作品的市场反映,采访了西安赛高奥斯卡影城总经理,孙总表示,“陕西的文学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深受观众喜爱,比如《高兴》就曾取得不菲的票房,地道的陕西方言、熟悉的陕籍演员面孔、似曾相识的地方场景都引起了观众不小的共鸣。”但是,他也坦言,“陕西影视具有比较浓厚的地方特色,这类个性化的电影还是比较小众化的,影片的内容表现形式都非常好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受众的范围,造成好影片的口碑与票房未必成正比。但是随着陕军在影视的异军突起,我相信同时期待更好、更加大众化的陕籍作品将来进入院线,服务大众。”《秦腔》再一次成为瞩目的焦点,文学到影视与作家到市场有着不同的距离,《秦腔》打响了缩短文学到影视之间距离的战役,这样的精简、跨越对于影视来说是真正的加快了走近大众的步伐?还是徒有虚名的牵强附会?这一切,有待市场最终的检验。(文/陈思思 李晶)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