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田亚岐告诉新快报记者,柳巷城址发掘完毕后,遗址将全部保留,就地保护,眉县当地已确定为此新成立一家博物馆。如果形成“该城就是郿坞”的最终定论,博物馆中将对董卓的生平进行展示。
历史谜案
貂蝉是否藏娇郿坞?
提及董卓,貂婵是绕不开的名字。千年前的衣香鬓影,也曾流连在这黄土下的古城?
董卓与貂蝉
在结集史传与民间故事于一身的《三国演义》中,貂蝉是司徒王允的义女,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于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分忧。王允由此设下连环计: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董卓之义子吕布,再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貂蝉周旋于此二人之间,送吕布于秋波,报董卓于妩媚。两人果然中计,反目成仇。最终,权倾一时的董卓在宫门前被戮。
在男人争霸的世界里,一个绝色女子以非凡胆色和智慧改写历史,在任何年代都堪称传奇。只是,在正史中,这段传奇显得格外模糊——《三国志》中既无貂蝉之名,也无王允使用连环计的记载。
但《后汉书》、《三国志》的董卓、吕布本传中,均有吕布与董卓的婢女私通的记载。如《三国志·吕布传》说:“(董)卓常使(吕)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自不安。”
因董卓树敌甚多,害怕遭人暗算,便让臂力过人的吕布充当保镖。但是,他又脾气暴躁,并不善待吕布。有次竟因小事大发雷霆,拔出手戟向吕布掷去,幸亏吕布身手敏捷,未被击中。同时,吕布因常常受命出入内闱,保卫董卓的安全,时间一长,便与董卓的侍婢私通上了。因害怕奸情败露,吕布更加惶惶不安。正是在董卓、吕布已有嫌隙的情况下,王允说服吕布杀了董卓。
照此记载,那名与吕布有私情的婢女在董卓、吕布矛盾中所起的作用,与貂蝉有几分相似,因而有人认为她便是貂蝉。不过,由于正史既没有记载吕布与这名婢女私通前后的情况,也没有讲明董卓“侍婢”姓啥名谁,这张依稀勾勒出的剪影显得模糊不清。
眉县文化馆副研究员刘怀君承认:他关注郿坞多年,并未发现郿坞有跟貂蝉有关的记载。
田亚岐研究员则表示,不能排除貂蝉真实存在的可能性,“三国时期被称为‘乱三国’。既然是乱世,并非诸事均有据可查”。
历史背景
坞堡保护下的“乱三国”
坞堡,又称坞壁,是一种民间防卫性建筑,大约形成王莽天凤年间,当时北方大饥,社会动荡不安。富豪之家为求自保,纷纷构筑坞堡营壁。东汉建立后,汉光武帝曾下令摧毁坞堡,但禁之不能绝,由于西北边民常苦于羌患,百姓又自动组织自卫武力。黄巾之乱后,坞堡驻有大批的部曲和家兵,成为故吏、宾客的避风港。此后的地方自卫武力——南宋的义军、清代的团练,也由此演变而来。
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徐涛认为,在城市破坏、交通停滞、金属货币萎缩、战乱频仍的条件下,东汉末年的坞堡组织很发达。“这些坞堡组织,是军事性的防御战斗组织,又是经济性的生产组织。”每一个坞都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每个坞都需要生产自己所需的物品,特别是粮食衣物。
“董卓的郿坞是一个典型的坞堡。”徐涛认为,其它的坞堡都大同小异,坞堡的组成人员比较复杂,除了当地依附坞主保护的自耕农之外,多的是从四面八方汇聚来的流民,还有战争中掳掠来的俘虏和“生口”,他们都成了坞堡的奴隶。坞堡还是多民族聚居地,在一个坞堡之内,各民族生死存亡的命运都联结在一起,形成共同体,各民族对文化的相互认同更有了紧迫感,加快了文化吸收的速度。
欧洲后来的中世纪城堡,跟中国的坞堡形制及功能也极为类似。
但是,由于历史久远,加之土建形式不易保存,我国迄今并没有发现一个完整的坞堡。田亚岐研究员相信,此次柳巷城址的发现,一定能在我国城址考古中创造多项第一。
历史人物
集官二代、富二代、军二代于一身的乱世枭雄董卓
率真、本色、毫不掩饰的残暴,在东汉末年那个充满权谋心机的时代独树一帜。他可以任用贤能,也可以对敌人剥皮抽筋;他生杀予夺,可以杀人不眨眼,也可以与多年的宿敌冰释前嫌;他可以一时兴起杀人,也可以立马后悔;他可以善待知识分子,也可以满口粗话,乱世枭雄董卓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
曹操曾这样斥董卓:“贼臣持国柄,杀主死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董卓一度被描述为一个一生粗暴、满怀私欲和野心、倒行逆施的“历史垃圾”。
他出生于今属甘肃境内的地方豪强家庭,是当时的“官二代”、“富二代”和“军二代”。史书载,董卓“少好侠”,“性粗猛有谋”,力气过人,通晓武艺,能带弓箭左右驰射。这个放纵任性、粗野凶狠的富家公子也扮演起那个年代的游侠豪杰角色,门下收罗大批失意、落魄之徒。他还到羌人居住地游历,依仗出身和财富,结交羌族部落酋长。时逢乱世,各地起义不断,注定这个桀骜不驯的一方豪强不会甘于寂寞。首先官府注意到他的力量,招抚他出任州兵马掾,负责带兵巡守边塞,维护地方治安。权柄在手,董卓一时成为陇西风云人物。此后,他一路升迁为羽林郎、西域戊己校尉、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多次参与平叛战役,气场也越发强大。灵帝病危后,他不受朝廷征召两次抗旨,拥兵自重,坐待事变。
公元190年,董卓应召,杀太后废少帝,关东数州组成联盟,讨伐董卓,气势汹汹。董卓心中胆怯,胁迫献帝,迁都长安。
迁都时,为了防止官员和人民逃回故都洛阳,董卓将整个洛阳城以及附近二百里内的宫殿、宗庙、府库等大批建筑物全部焚火烧毁。昔日兴盛繁华的洛阳城,瞬时之间变成一片废墟。许多人被迫背井离乡,“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经过圭苑中时,董卓还派吕布去挖皇帝的陵墓和除三公九卿之外的所有官员的家族陵墓。但游侠儿终非治国雄才,他治下的法制、经济迅速混乱起来。董氏一族也由此覆灭。
董卓掌权后,国家制度朝令夕改,反复无常,法律刑罚尤为混乱无度,对普通百姓往往实施严刑酷法,而对亲信家族则违法不究。《魏书》记载:董卓专门要求登记所谓“为子不孝,为臣不忠,为吏不清,为弟不顺”的臣民,凡是册上有名者,都应处死,财产没收。不久,整个社会便民怨沸腾,冤狱遍地。
为了自己聚敛巨额财富,董卓大量毁坏通行的五铢钱,还下令将所有的铜人、铜钟和铜马打破,重新铸成小钱。粗制滥造的小钱不仅重量比五铢钱轻,而且没有纹章,不耐磨损。这直接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猛涨。据史书记载,当时买一石谷大概要花数万钱。在大兴土木建好郿坞后,董卓便下诏书广招天下美女,供自己行乐。
为安全起见,董卓在郿坞储藏了可以吃三十多年的粮食。但实际上两年后,他就在未央殿侧门被斩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