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汉阴漩涡镇发现大面积清代古梯田,是一处历史农业文化景观遗产,被称之为“凤堰古梯田”,2010年被评为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近日,这里将建设全国首座移民生态博物馆的消息,引起读者强烈反响,本报为此专访了省文物局局长赵荣。
记者:如何理解生态博物馆,它和一般的博物馆有何不同?
赵荣:生态博物馆是一个全新概念,是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立体、整体和原生态的保护与传承。博物馆展示的主体是活态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和受益者是当地群众,通过保护、利用传统文化和自然遗产,体现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理念,创造新的农业发展方式和业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和环境改善相结合,从而实现“文化遗产惠民”的目标。
根据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和结合凤堰古梯田特点,我们与汉阴县委、县政府共同将凤堰移民生态博物馆建设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组建了由县发改委、财政、农林、水利、交通、文化、文物、旅游等多部门参加的工作队伍,将汉阴凤堰古梯田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作为“十二五”期间汉阴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凤堰移民生态博物馆是我国首座以自然山水为背景、以古梯田为展品、以移民风俗为辅助、保护和展示原生态生产方式的开放式生态博物馆。我们推动汉阴县文化、文物、旅游部门成立了考古勘探、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研究与开发、文物征集和布展等相关课题组,派出省文化遗产研究院正在做古梯田保护规划。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记者:建设凤堰移民生态博物馆,其意义何在?
赵荣:从文物本身的角度来讲,凤堰古梯田是南北文化农业文明交汇后形成的文化遗产,是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湖广移民把南方农耕技术结合陕南地域特色形成的景观,是移民文化的成果体现。凤堰古梯田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农耕技术和自然结合的产物。北方坡地很多靠天吃饭,而凤堰古梯田利用凤凰山4条支流,在凤凰山坡建成梯田,是一种典型的山地水田耕作类型。
从文物保护利用来讲,农民如今还在这里生活劳作,凤堰古梯田因此不同于一般的可保护文物。那么怎么利用好它,怎么保护好它,就需要我们要认真研究。
从当地经济发展来讲,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径何在?既要保护文物,又分享文化遗产的成果,这是个难题,怎么破题?我们希望通过建设生态博物馆的方法,促进新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让群众分享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这也是我们寻求利用文物资源脱贫致富的一个新探索。
此外,移民文化的社会意义也应该重视。历来中国人重视安居乐业,迁徙是迫不得已的事情,迁徙落地好办,如何落地生根很难。凤堰古梯田告诉我们,200多年前的移民在这里落地生根,安居乐业,这对于我们今后的移民安置工程具有历史对现实的启示意义。
基于此,我们提出以当地特有的移民文化为支撑、以古梯田自然风光为亮点、以筹建移民生态博物馆为平台,打造我国首座移民生态博物馆,通过凤堰古梯田生态博物馆建设的示范作用,整体推进当地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民俗资源、农业资源等方面的综合开发,带动县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项目实施文物惠民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