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留有许多起义军足迹
柞水县文物部门工作人员称,据史料记载,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时朝廷认为长安、蓝田的南山和镇安的北山一带“山大林密,易藏奸宄”,派知事镇乱,划定地域命名孝义厅(取孝义为本之意)直属长安府,厅址设在今柞水县营盘镇营镇村。孝义厅设孝义营,编制兵丁580名,作为驻地守军。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厅城被洪水冲毁,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移址于今柞水县城内,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撤厅设孝义县,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改为柞水县。
据了解,柞水县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经有许多起义军转战这里。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南方羌族起义军、黄巢(公元884年)起义军、明朝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陕北农民起义大军以及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都曾在这里留下了足迹。
“柞水古为长安重要门户,曾是长安通往安康的要道,连接湖北的天然纽带,有‘秦楚咽喉’之称。孝义厅作为清代朝廷在柞水设立的一个重要军事防卫机构,战争较多,朝廷为阵亡官兵设立集体墓地在其他地区并不多见。墓地的发现为研究当时军队丧葬习俗及清代战事具有重要价值。”该县文物部门工作人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