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加大文化产品的开发力度,建立完善博物馆文化产业体系建设,满足观众和文化市场的需求。今后,博物馆应进一步针对免费开放后观众结构的变化,及时转换思路,培养新的博物馆文化及文化产品的消费群体。开发针对低收入阶层、老年人、残障人士、学生等特殊群体的低价位文化产品;开发与文化结合的相关教育培训、餐饮、鉴赏等服务项目。此外,应积极争取政府在税务和知识产权保护以及资金方面的支持,实现博物馆文化产业系列化和常态化的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水平和社会影响。
八、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以文物为媒介,开展更多层次、更能体现陕西历史文化深厚底蕴的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增加中华文物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与影响力。今后,应有效利用、挖掘馆藏文物资源,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人员,特别是业务人员的交流互动,积极学习国际新技术和新理念,力争始终处于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展示出处于民族伟大复兴时期的中国的光明发展前景。
九、在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方面,构建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大踏步前进。建立完善项目负责人制度,扶持和资助中青年专家主持重大课题、负责重点项目,建设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鼓励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发展,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施展才干创造有利条件,提供制度性保障。
十、在长期战略目标中,力争发挥中心地区博物馆的引领作用,从业务和体制上支持地县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的建设。首先是多角度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实施“项目带动人才”方略。其次,建立“流动博物馆”,力争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展览到基层”。第三,积极进行全国性文物普查工作,更广泛地保护重要文化遗产。此外,博物馆要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通过博物馆展示功能鼓励、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保护地方优秀文化遗产作出应有的贡献。(杨 瑾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省委讲师团特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