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子 祈福 祈寿 祈财
灯文化的丰富内涵
灯是人类发现和使用火并学会了预留火种之后产生的。远在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就用木豆这种灯的雏形照明,当瓦豆用于照明时,真正意义上的灯岀现了。
我们从《尔雅?释器》中能了解到灯的起源变化:“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我们从灯字的演变过程也能清晰地看到灯的进化演变过程, 从豆、登、镫、燈到灯,木豆是灯的雏形,瓦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灯,瓦豆岀现后灯字为“登”,当铜质灯出现时灯字为“镫”,南朝时灯字为“燈”,“灯”则是由燈字删繁就简而来的。当然,从字形的变化看到的是能造字与改造字阶层使用的灯的变化,在广大的底层民众中使用的灯可谓五花八门,有石灯、瓷灯、砖灯,或用三支杈的树枝和一块石头也能做成灯。
灯不仅是照明工具,灯在岀现不久就成为灯俗文化的寓意载体,一盏盏灯的光焰将人类历史进程的漫漫长夜照明,也将人们祈子、祈福、祈寿、祈财的美好愿望进行了寄托,也是对生命、生活热爱的表征,并世代传袭。灯俗文化源于对火的崇拜,由于火能驱赶猛兽,人们便认为火能驱赶一切妖魔鬼怪,相沿成习,形成了举火驱鬼的风俗。后来逐渐演变成千秋万代传承不绝的灯俗。
灯俗不仅具有驱赶一切妖魔鬼怪的远古文化内涵,在发展过程中人们赋予了它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周代“镫”与“登”通用。登为谷物登场,又引伸为上升、増加、增添,人们取灯谐音喻五谷丰登。丁为成年男子,灯与“丁”谐音,人们为灯赋予“纳吉添丁”“ 人丁兴旺”的民俗寓意。丰富的文化内涵使灯俗仪式成为平民百姓乃至达官贵人的一种精神寄托,灯俗仪式数千年来在人生礼仪、年节时令中熠熠生辉,彰显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
转九曲 摆灯山 放河灯
陕北年节的灯文化
一切民俗文化都是通过一定的民俗仪式展示的。灯俗文化在陕北这块厚重的土地上通过年节时令的民俗活动展示得千姿百态、五彩缤纷。转九曲是盛行于陕北祭祀道教始祖的一种古老的社火活动,又叫闹老教。转九曲的场图是太极九宫图,也有称之为姜子牙摆的九曲黄河阵,不论哪种说法都以灯俗为主旨,因此,转九曲又称为转灯。正月里许多村社都要转九曲。在平坦的田间或河滩,用365根高梁杆或木杆等距离纵横各18排栽成一座方城,城留进阵门岀阵门各一,城内九个曲处搭彩门,每座曲门供奉一位神灵,即日、月、火、水、木、金、土、罗睺、计都九曜星君,在九曲阵的正中供奉太上玄元祖师,每根杆上置灯台放麻油灯。转九曲开始,唢呐高奏,锣鼓震天,鞭炮齐鸣,仪仗队气势伟严,秧歌队舞衫歌扇,转九曲的男女老少喜笑颜开紧随其后,一道人流在灯火阑珊的九曲十八阵中涌动。久婚不育或有女无男的妇女在转的过程中从灯杆上“偷”一盏灯端回家,置放于灶君神祗前,可祈生子。这种偷灯祈子仪式是灯俗文化与道教相融产生的祈子仪式。
转九曲还有驱邪祛病、祈福延寿、村社和谐、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寓意,是祈子、祈福、祈寿、祈财、祈禄的综合性灯俗文化大展演。
摆灯山也是正月闹社火的一项重要內容。用八张高桌、一张大炕桌、一张小炕桌、斗、升子各一只和装满黄土点燃香把的老碗依次叠摆成六层高金字塔状灯山,每层边沿贴上写着“合家欢乐”“四季平安”“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等吉祥语的五颜六色的纸吊子和对联、拯乾、纸花,并将七十二盏油灯按俗定的位置摆上。月亮初升鸣炮、点灯,鼓乐秧歌队绕着灯火阑珊、五彩缤纷的灯山载歌载舞,娱神娱人好不红火热闹。摆灯山除了祈福纳祥的寓意,据传通过观灯看景能预测村社和谐、人口兴旺、年景丰收与否,祈子的妇女通过端灯仪式可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