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产保护项目规划带来城市发展新契机
张锦秋以曲江旅游区和唐大明宫遗址公园为例,阐释了文化遗址保护与城市功能建设的结合。“我们从50年代的航拍图上可以看到,那时候大雁塔周围还都是农田,现在它已经在我们的市区当中了”。
如今,以大雁塔为中心的曲江旅游区已经成为一个集文物保护、现在旅游设施开发和新城建设溶为一体的传统风格浓郁的现代新区。唐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设则与棚户区的改造相结合。张锦秋还提到钟鼓楼广场的建设,同样也是由危房区改造而来,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因此作成了民生工程。
近年国家颁布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把大西安建设成“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集聚优势,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战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城市文化复兴”在西安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口号,如今,重大历史遗产保护项目规划带来了城市发展的契机,与历史文化相协调的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共同为城市的精神文明提供了物质环境促进了城市的文化复兴。
陕西大遗产保护形成五种模式
在全省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中,古遗址21000处,陵园遗址(帝陵园遗址或贵族墓园遗址)18000处,占陕西省不可移动文物数量的将近2/3。陕西省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办公室主任周魁英介绍说,“大遗址是陕西文物遗存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于陕西大遗址具有分布广、面积大、种类全、等级高、保护难度大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初我省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和有关专家学者指出“传统的、单一的、限制性的据对保护模式与遗址区域内群众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之间的矛盾。”针对这一矛盾当时就提出了大遗址区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观光农业的解决对策,并提出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大遗产保护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大遗址保护与当地城乡基本建设相结合,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环境改善相结合。
我省探索大遗址保护利用了五种模式:国家公园模式,集团运作模式,市民公园模式,民营建设模式,退耕还林模式。以此五种模式为规划理念的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大明宫遗址公园、曲江遗址公园、唐长安城西市遗址、汉杜陵遗址公园已经成为了陕西大遗址保护的成功范例。目前,汉长安城遗址文物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也将启动。2010年10月9日公布的首批12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中,陕西的汉杜陵遗址、秦始皇陵园遗址、唐大明宫遗址获得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称号”,入选数为全国最多。
“我们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实践证明,大遗址保护完全能够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惠及广大民众;通过大遗址保护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强大遗址保护,二者相辅相成”。
陕西众多文化遗产项目具备冲击世界文化遗产实力
目前,我省诸多文化遗产项目已具备冲击世界文化遗产的实力,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说,今年我省有12处、24个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他说,“如果后年丝绸之路能够申报成功,将会有更多的项目同时进入候选”。他说所谓世界文化遗产就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在观光旅游逐渐转化为文化体验旅游的趋势之下,“申遗”的目的就在于“这些文化遗产应该获得全人类的尊重与保护”。
就文化遗址保护与社会民生的关系,赵荣指出了三点,一是继承,二是展示,三是享受。他说,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群众需求不是对立的,但是必须把文物安全放在第一位,他以地铁建设为例,“西安地铁之所以经过了20年漫长的筹备期,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文物安全,地铁的减震措施已经做到甚至比地面上一辆公交车经过所产生的影响还要小。”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