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将揭晓。虽然花落谁家还未可知,然而本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从一开始就争议不断。起初被指责没真正接纳网络作品,后又被指入围作家中作协主席多。昨天,第三届、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委,西安籍著名诗人王久辛“不平则鸣”,抛出个人观点:“错过孙皓晖的《大秦帝国》是茅盾文学奖的遗憾。一而再、再而三错过唐浩明、二月河、孙皓晖这样的鸿儒巨擘的作品,茅盾文学奖应该真正反思!”
《大秦帝国》出局
主流文坛当反思
“错过这部作品,是茅盾文学奖的错!”这句话不是记者第一次听到,然而当从王久辛口中听到时,还是让人一震。刚一坐定,王久辛就抛出这一震撼的观点:“在我看来,唐浩明、二月河、孙皓晖称得上鸿儒巨擘,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他们所作的功课,都足够让本届茅盾文学奖的评委敬畏。然而我们已经错过了唐浩明和二月河,如今再错过孙皓晖,我觉得茅盾文学奖应该真正检视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什么失误?”
王久辛的观点很辛辣,他说如果《大秦帝国》真正进入十强,在最后阶段因为优中取精,如果因几票之差被淘汰的话,那是能理解的,在42强时就淘汰了《大秦帝国》,这实在有些说不通。“本届评委共有61人,但《大秦帝国》被淘汰在42强之外,也就是说大多数评委认为这部作品不行。然而,我们可以去《大秦帝国》网站上看看,去百度贴吧上看看,公众对《大秦帝国》的评价有多高,为什么一部大众一致叫好的作品,主流文坛给的分却不高,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王久辛认为,《大秦帝国》写了150年的秦国历史,孙皓晖把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通过书中人物都演绎了一遍,无论是思想的交锋,还是书中治国救国、锐意进取的精神,都写得非常到位,“作者花费了16年的时间,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角度,完成了这部550万字的作品,这种精神首先值得我们敬畏。我不敢说自己的见解能代表文坛的看法,但作为文坛的一分子,我要说出我的心声。一再错过鸿儒巨擘,尽管茅盾文学奖已经在改革了,但我们是不是该思考一下,评价机制是否还存在问题?”
“茅奖”应该改革
增政经史人才当评委
其实《大秦帝国》问世以来,就伴随着争议,而最大的质疑声音批评该作品美化暴秦、贬低儒家,有人说这是在歌颂封建王朝。在王久辛看来,这些都不是理由:“封建王朝是客观存在的,但孙皓晖的作品不是在歌颂封建王朝,而是对人格的赞美。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也有人格美,而且书中把每一个人物的历史局限性也都写出来了,只是在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秦代的历史,看秦代起承转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歌颂暴秦,只是歌颂以法治国、自强不息的思想。”
同时,王久辛认为近年来“宏大叙事”被妖魔化了,“难道宏大叙事是罪名?其实真正史诗性的作品都是宏大叙事,《静静的顿河》《日瓦戈医生》……哪一部不是宏大叙事的作品?我们不能用写得不好的‘宏大叙事’来抨击优秀的‘宏大叙事’。其实早在这届茅盾文学奖评选前夕,我就发过微博,提醒评委们注意,我说‘本届茅盾文学奖中已经有伟大的作品诞生了,这部作品的获奖不是茅奖带给作品的荣誉,而是作品带给茅奖的荣誉’”。
他认为,《大秦帝国》之所以和本届茅盾文学奖“失之交臂”,归根结底是当代文坛失去了“穿越”能力,文学小沙龙、文学小圈子的问题,文坛“自娱自乐”“自拉自唱”,缺乏对真正的作家应有的敬畏,自我退化,近亲繁殖。“我们常常可以认定死人,但不能认定活人,对死人能客观,但对活人的评价却不能客观”。有人认为《大秦帝国》是出自学者之手,而非专业作家之手,这可能降低了作品的文学性,但王久辛认为这完全是误读,真正看过作品的人会修正这个观点。
综合自己的观点,王久辛提出:“茅盾文学奖评委中应该增加政治、经济、历史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也是“茅奖”应该改革的重要方面。这样,也许不会再有‘遗珠之憾’了。” 记者 张静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