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评选,本届评选中首次引入的评委实名制投票和晋级制两大环节,很是吸引人们的眼球——文学评奖引起的全社会性关注,茅盾文学奖首屈一指,甚至比诺贝尔文学奖在国内产生的影响还要大还要强烈。昨日,陕西作家柏峰来到本报,坦言不要让非理性因素决定胜负,吁请中国作协应设立“茅盾文学网络奖”。
观点
茅盾文学奖被大牌出版社瓜分
供职于渭南市教科所的作家柏峰,是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兼陕西省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陕西评论家协会理事等职。30多年来,他克服身处基层的诸多弊端,潜心从事文学评论和散文创作,屡获冰心散文奖、陕西文艺评论奖等奖项,是我省实力派文艺评论家之一。柏峰说,文学评奖是促进文学事业繁荣昌盛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茅盾文学奖的评选过程,应该是理性的评奖,就是必须具备科学精神,一切从作品出发,并严格围绕作品来评骘取舍。
但是,在系统梳理了前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情况后,柏峰感觉到在某种意义上是非理性因素在起着决定性作用。说白了,就是一些大牌出版社在角逐在瓜分这个大奖。茅盾文学奖创立于1981年,次年,开始第一届评选,以后每隔4年评选一次,目前已经评选了七届,共评选出获奖(含荣誉奖)长篇小说33部。仔细考察这33部著作,柏峰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获奖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国内一些大牌出版社出版,很少有地方出版社染指其中。统计前七届获奖作品,他发现:人民文学出版社15部,北京十月出版社4部,作家出版社3部,中国文联出版社2部,浙江文艺出版社2部,其余的如中国青年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群众文艺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各有1部。
由此,柏峰形成了这样的观点:参选作品能否获上茅盾文学奖,似乎在无意识或在潜意识下受出版社因素的左右。国家级出版社的中奖概率明显大于地方出版社;而在北京的出版社中,人民文学出版社一枝独大,堪称茅盾文学奖获奖专业户,在前七届评选中每次都有作品获奖。柏峰气愤地说:“这种把眼光紧紧盯住那些大牌出版社而忽视地方出版社的做法,是不合理不公平的!”
呼吁
作协应增设“茅盾文学网络奖”
身为50后作家的柏峰,十分关注网络文学。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中首次向网络文学打开大门,柏峰认为“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信号”。但随着评奖工作的深入,参与初评的7部网络文学作品全军覆灭。柏峰呼吁,中国作家协会不仅有义务帮助网络文学建立自己的评奖体系,更应该设立“茅盾文学网络奖”。
柏峰认为,能获得茅盾文学奖这一官方文学大奖,是所有作家共同的梦想。事实上,参评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大多是活跃文坛数十年的“老运动员”,而网络写手大多都是只有数年写作经历,且没有受过什么专业训练的文学青年,将这两个群体放在一起进行同台竞技,本身就有游戏规则上的不平等性存在。如长期这样,必然会遏制网络文学领域的发展进程,并对热爱网络文学的文学青年一代造成“成长的烦恼”。与其强求双方相互热融合、彼此适应,倒不如另立门户,增设“茅盾文学网络奖”。
“主流作家中熟知网络文学的人太少了,”柏峰解释说:“中国作协可委托联合新浪、搜狐、起点中文网等机构成立茅盾文学网络奖的评奖机构,并研究和制定出符合网络文学特点的评奖体系和指导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让网络文学这株幼苗长得快、活得旺。”
记者 章学锋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