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帮助我们重拾人类记忆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全社会共同的文化财富。随着经济建设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我们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埋藏在地下的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挑战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严峻。如何更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同时又将它们最大限度的利用起来?文化遗产惠民除了免费让百姓走进博物馆、图书馆等,还有没有其他方式?为此,我们专访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陈显琪。
记者:目前,公众考古主要实现途径是什么?
陈显琪:公众考古的本意是普及考古研究成果,帮助公众解读文化遗产,让更多的公众享受文化遗产,培养公众文化的自觉和文化的自信,提升民族的文明素质。其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编写通俗版考古报告、直播考古发掘工作、组织考古科普讲座以及参与考古发掘的活动等等。以前,考古单位以考古发掘为主要工作,主要发挥的是科学研究职能,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多。考古工作者也自觉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继续做好考古科学研究的同时,也在宣传普及上下功夫,公众考古应运而生。我们在这方面也有所探索,例如联合中央电视台做了韩城梁带村考古发掘、兵马俑考古发掘、西安凤栖原张安世墓园考古发掘等直播活动。此外,我们还结合每年的“文化遗产日”,让大众亲身体验考古现场、到学校举办考古讲座等等。这些方式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下一步,我们还将建设考古博物馆,集中展示考古文化和考古历史,这也是很好的公众考古内容。
记者:电视直播对考古存在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陈显琪:直播在拉近和大众距离的同时,也存在相当的风险,万一在发掘过程中出了问题怎么办?这不仅考验考古人员专业技术是否精湛,也是对发掘部门与保护部门协作程度的考验,还是对考古与公共服务相结合的考验。直播前,我们要事先准备考古发掘预案、文物保护预案、现场安全预案、央视转播预案等等,让观众除了感到考古探秘的一面之外,还强烈地感到了文物保护工作的科学和严谨。以前和今后,电视直播都是公众了解考古、考古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我们还考虑运用网络技术,把考古现场的信息传送到将要建设的考古博物馆中,让公众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可以了解到最新的考古动态和成果,使我们的考古博物馆成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记者:陕西省的公众考古一般选择什么样的时间点进行?
陈显琪:首先,应当明确公众考古是一个考古科普活动,是需要经常、长期开展的一项工作。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尝试领域,还需要不断探索认知其工作规律和多种有效的方法。其次,我们也会和其他兄弟文博单位一起,结合中国“文化遗产日”、“博物馆日”等节日开展公众考古活动,形成较大的宣传态势引起大家广泛关注。第三,结合考古发掘中具有文化发现意义的时段和节点进行直播,比如今年4月份中央电视台直播西安凤栖原张安世墓园的考古发掘。
记者:文化惠民是党和政府近几年亲民政策、爱民政策的体现,也是“执政为民”理念在文化上的具体反映。作为文化事业一部分的考古行业该如何拉近和百姓的距离?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