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12月1日电题(新华社记者冯国)兵马俑是秦始皇"地下军团"的说法闻名遐迩,然而地学专家经三十年研究提出新观点认为,兵马俑实际上是用于军事教育、训练的模特儿和推演阵法的教具,秦兵马俑坑是秦国军校遗址,从而再次出现兵马俑"我是谁"的问题。
新论
秦兵马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发现后,经考古、历史等方面研究人员多年努力,逐步探明存在着四个遗址坑(又称秦俑四坑),其中一二三号坑内皆有兵马俑,四号坑空空荡荡地置身于二、三号坑之间,初步形成秦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地下军团"等认知观念,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陕西省地质矿产局研究员孙嘉春30年前开始秦始皇陵地学研究进而衷情于兵马俑。他告诉记者:"兵马俑坑的性质归属是谁?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它是一组陪葬坑,兵马俑就是陪葬品。但显而易见的是兵马俑距离秦始皇陵外城墙有一千多米,俑坑内也没有'将军'指挥,按照'事死如事生'制度看,如此状况的'宿卫军'不是置秦始皇本人于不顾而擅离职守吗?"
孙嘉春说:"气势恢宏的兵马俑显然具有更现实的功能。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及其大臣们建造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兵马俑,必定有着为当时秦国最高的战略利益即统一战争服务的大用途,将兵马俑作为培养虎贲之军的军事学校才是最佳选项。"
孙嘉春的学术观点近期发表在军事学核心期刊《军事历史》的《兵马俑坑:一座为大秦帝国奠基的军校遗址》中,文章主要从俑坑建筑布局与工程结构特征、俑坑创意决策、设计建造以及《尉缭子》军事思想对兵马俑坑建造和秦统一战争的影响等方面,对得出"兵马俑坑是秦国军校遗址"的结论进行了阐述。
在以一号俑坑为例的俑坑建筑布局与工程结构特征的分析中,孙嘉春认为俑坑为一半地下室建筑,不具备陪葬坑所必需的隐蔽性,而具备实用的开敞性特点。他分析,俑坑顶部高出原来地面,尤其北壁东段仅高3.0-3.2米,西段甚至低于室内3.2米的空间高度。而秦始皇陵封土周围各陪葬坑多深达8-10米。同时,俑坑面积14260平方米,坑内东、西11条过道与跨越10道隔墙且与南北各五个门道相通的甬道纵横交叉,四周通道多达20个。
他说:"除了通道众多具有明显的开敞性和出入便捷的实用性之外,俑坑空间高度3.2米,比现代的楼房层高还要多出约0.5米,一号坑可谓是一座联排组合式的超级大厅,具有明显的实用功能。"
俑坑
至于秦俑四个坑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四个俑坑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三个俑坑呈环抱之势,将未放置俑的四号坑簇拥中间。其中三个放置俑的坑是内涵不同的列兵场,未放置俑的四号坑是操练军队的练兵场和用兵俑、马俑、战车推演阵法的演兵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