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皮影,路在何方?
如今它是三位一体的产业
陕西华县皮影曾惊艳世间,也曾一度萧条。2003年8月,华县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损失惨重,洪水过后,百废待兴,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华县皮影的价值被重新审视。华县文体局局长贾平京是个有着深厚皮影情结的人。采访他时,他说:“2004年,华县皮影申请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后我们召开了皮影传承保护和产业发展的研讨会,一方面,对于濒危的、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最古老的皮影表演,用‘博物馆式’方式保护,把民族的‘记忆’留住;另一方面,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创新,保持它的生命力,积极借助市场力量保护文化遗产,挖掘更多的商业价值,使皮影走向市场化、产业化。”在那次研讨会后,华县皮影走上了新轨道。
在那之前,华县皮影是没有公司化运作的,充其量不过是汪天喜、薛宏权等少部分爱好者的小作坊,作为艺术品或有卖场,但卖场很小。为了培养皮影雕刻的商业土壤,华县政府决定典型引导。薛宏权、骞小凤夫妻俩现在是华县皮影雕刻艺人中响当当的人物,2004年他们成立了“华县薛宏权皮影艺术工作室”,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00余人,主要从事华县皮影的雕刻、皮影工艺礼品的设计开发及销售。不过,在2004年以前,他们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在家里雕刻工艺皮影,再背到兵马俑、华清池等旅游景点去卖,因为没有保证,碰到淡季时心里就发慌。贾局长表示:“可以说薛宏权是第一个从家庭作坊走向市场的。当时我就说是这,我给你来联系地方,你来成立个工作室进行市场运作。”此后,薛宏权皮影雕刻工作室声名鹊起。用贾局长的话说:“为了典型引导,薛宏权是被我们拽出来的。”2006年5月,华县皮影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华县皮影产业群被文化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这块牌子的授予,不仅是对华县抢救保护“皮影戏”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认可,更是对华县“开发传统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以产业带动传承保护”模式的肯定和推动。
于是,华县皮影雕刻产业的异军突起,很快就延长了皮影产业链,在薛宏权的示范效应下,华县先后涌现出了几十家皮影制作公司。截至目前,华县皮影逐步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三位一体的产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