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碱淖风景区的码头因为水位的下降,已向前延伸了300多米。(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链 接
塞上明珠红碱淖
红碱淖位于陕西省神木县尔林兔镇东北角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接壤处,是由毛乌素沙地中的七条河流汇聚成的内陆湖。红碱淖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湖,湖里原盛产多种淡水鱼类,近年来成为濒危物种遗鸥种群栖息繁殖地。红碱淖东侧有水草丰盛的尔林兔草原,湖盆南北两侧以固定沙丘、滩地为主,滩地上是以沙柳为主的固沙防风林带。
晚更新世早期,红碱淖还是秃尾河上游一个正常河谷盆地,来自上游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通过宫泊海子向东南外泄。但到晚更新世晚期,由于风沙堆积物沿木秃兔梁北麓向东移动,逐渐将宫泊海子一带的古河道堵塞。随着风沙不断堆积,低洼的河谷被掩埋,地面逐渐抬高到与西部梁岗北麓一致,并形成地表分水岭。但此时红碱淖一带尚未形成湖泊,是一片沼泽湿地。据神木县志记载:20世纪20年代,湖址仍为葱郁丰茂的天然牧场,一条大道贯穿南北,是蒙汉交往的重要通道。由于该地含大量的红碱和水分,地面呈铁锈色,故原称“红碱湿地”,后积水逐年增加,遂成水潭,改称“红碱淖”。
红碱淖是区域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汇集中心,区内多年蒸发强度平均达1788.4毫米,每年从红碱淖蒸发的水量达0.93×108立方米,虽然补给湖水均为水质简单的低矿化水,但在这种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下,盐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逐渐积累,而使湖水水质逐步变差。
红碱淖形成于1929年,之前大约就是2000亩水面,1929年至40年代由于陆续降水,加之此地地势低洼,形成大约3万多亩的湖面,到了1954年大搞河网化,老百姓挖渠开水,红碱淖形成了54000多亩湖面。到了上世纪60年代,红碱淖连年遭水灾,至1969年红碱淖一下涨到105000亩,这是红碱淖历史上最大的水域面积。
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红碱淖的湖水量和蒸发量基本上是均衡的,水位变化基本上不大。90年代末到2002年,红碱淖水位每年大约下降10—15厘米,到2002年之后,水位下降速度加快,每年大约 20—30厘米,有时候可能达到40厘米,特别是去年到今年水位降得很明显。
数据表明,红碱淖在上世纪60年代时PH值大约是7左右,到80年代也是7.2左右,到90年代就是8.2左右,到了现在PH值达到9.6,PH 值严重升高。(记者 张玲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