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红碱淖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提供的数据,红碱淖湖面最大时为10万多亩,在过去的两年中,红碱淖湖面水位平均每年下降四十多厘米,目前平均水深仅有4.5米,水面面积仅存6万亩左右。有人估算,照此速度继续缩水,七八年后红碱淖将会消失。
红碱淖区别于其他水域景区最“奇特”的地方可能就是在湖边蜿蜒300多米的码头了。因为湖面不断向内萎缩,渡客的码头几乎每年都需要延长,游船售票处在去年就前移了将近100米。同时,水位下降导致大量盐碱地出现,白花花的盐碱在夏秋季的滩涂上分外耀眼。
现在站在环湖路的东南方向远眺红碱淖,基本看不到湖面。记者驱车从小道接近湖边,一路都是大片的滩地和野草。红碱淖景区管理办公室书记李文艺说:“红碱淖景区2002年修建环湖路时,路面距离湖边大约二三百米远,最远处也不过500米。而现在,东南方向环湖路的路面到达湖边足有一公里多的距离。”
当地人谈及早些年的红碱淖总会说道“那水面可大了,根本看不到边”,但是现在,这个全国最大沙漠淡水湖的水位不仅在持续下降,而且还在不断加剧。李文艺给出的一系列数据显示了红碱淖水面的萎缩速度正在越来越快:
1999年―2000年,五年内红碱淖水位下降0.8米,湖面缩小1万多亩,库容量减少1.1亿方。
2004年―2007年,四年内红碱淖水位下降1.2米,湖面缩小1.2万亩,库容量减少1.2亿方。
2008年―2011年,四年内红碱淖水位下降2米,湖面缩小2万亩,库容量减少1.6亿方。
水质恶化 最先威胁鱼类
当地从1993年起开发红碱淖风景旅游区,现在每年可吸引二十多万游客来此参观。在红碱淖景区的出口处,道路两边全都是以红碱淖水煮鱼为特色的饭馆,红碱淖的鱼不仅数量多而且口味独特,红碱淖银鱼更是这里响当当的招牌。而现在,水域里的鱼类近乎绝迹。
“由于红碱淖面积缩小,湖水含盐量提高,PH值已达到了9.6(正常范围6.5~8.5),这个数值远远超出了鱼类生存的极限。”陕西渔业环境监测站站长李维平说。
从1963年起,神木开始向红碱淖投放外调鱼种。上世纪70年代,红碱淖鱼类产量最高,每年可产30多万公斤,共有17种,主要经济鱼类是红碱淖大银鱼、红碱淖鲤鱼、鲢鱼、草鱼、鲫鱼。李维平说:“ 红碱淖在1998年是全省银鱼单产最高的水域,银鱼是一年生的鱼类,主要食物是水中的一些小鱼和鱼卵,现在湖水的PH值过高导致淡水鱼无法生存,断绝了银鱼的食物供应。”每年10月是给湖中投放银鱼鱼苗的时间,前几年产量极微基本都是白搭功夫,今年再没有进行这项工作。
正宗的红碱淖水煮鱼已经成为传说,现在吃的基本是从附近养殖场抽取地下水养殖的。记者在养殖场看到,300亩左右的鱼塘周边立着十几个井房,而通往湖面方向的一个大管道已经废弃。李文艺说: “这个养殖场原先是通过管道把红碱淖的湖水引过来搞养殖,十年前由于湖面逐渐萎缩,湖水距离养殖场的距离逐渐变远,于是养殖场转而开始用地下水养殖。”
PH 值增高,鱼类绝迹,这些对于红碱淖来说并不只是经济损失这么简单。根据省渔业环境监测站的测试,今年5月份,衡量水质好坏的高锰酸盐指数在红碱淖湖水中超过了标准指数三倍。“红碱淖是内陆湖,除了蒸发之外,湖水没有流出的通道,容易受污染,而鱼类就是起到了很好的净化水质的作用,现在鱼类绝迹使得湖水的污染情况不容乐观,”李维平站长说。
国家水利部在上世纪80年代的统计中,认定红碱淖是我国沙漠中最大的淡水湖,而现在红碱淖的盐度已经达到10‰―12‰,和青海湖 12‰的盐度相当。
湖心岛减少 遗鸥种群受影响
红碱淖是世界濒危珍禽遗鸥在全球最大的繁殖与栖息地,今年的遗鸥数量为1.5万只,约占全世界数量的95%以上。遗鸥在红碱淖主要捕捉昆虫幼虫等底栖动物,目前湖水水质还没有影响到它的食物供应,但是专家预计,水位下降导致的湖心岛变化将使遗鸥种群受到影响。
“湖心岛的特定环境是遗鸥繁殖的必备条件,湖水越深,湖心岛的状态越稳定。而在2008年以后,红碱淖湖心岛的面积和数量波动就比较大,而这对于处在繁殖期的遗鸥是极为不利的,”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肖红说。
肖红介绍,遗鸥从2003年―2007年在湖面西南部的四个湖心岛上实现了从3400只到1万只的迅速繁殖,之后由于湖心岛与陆地相连,遗鸥被迫迁到湖面西北部的湖心岛繁殖,但这里明年有可能与陆地相连,他们又得在湖里重新寻找湖心岛。而目前新形成的湖心岛面积、质量等能否满足遗鸥繁殖的需要,成为专家们最为担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