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班”之问
“钱学森实验班实验的是什么?”
2011年7月,钱学森实验班第一届本科生毕业。毕业典礼上,西安交大副校长程光旭提出了上述问题。
程光旭坦言,人才培养的成果无法在一朝一夕间显现,目前对毕业生进行的跟踪调研,最快需要3至5年才能有些评价。
然而,钱学森实验班的一些“成果”还是显现出来了。“他们常常不经意间就成为了团队的领袖。”西安交大副教务长邱捷说,在学生们参与的各类竞赛和毕业设计中,钱学森班的学生因为涉猎的知识系统多,往往眼界宽、学识广,能更全面的看待、驾驭、决策问题。
钱学森班在探索回答“钱学森之问”的道路上遇到了一些困惑。钱学森班2008级学生贾曙乔正在准备出国申请的材料。“在钱学森班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出国人家看的还是你成绩高不高、GRE或托福成绩有多少、竞赛拿过什么奖、科研论文发了多少篇。”
刚从美国一所大学完成毕业设计回国的魏笠说,在钱学森班学习的一大优势,是这里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相对纯粹而不那么功利的学习环境。“别的同学大三大四在为保研、考研和找工作烦恼,我们仍然可以全身心投入学习和科研。”
“学校毕竟不是与世隔绝的。”曲翀说,当身边的同学不断传来年薪多少万的消息,当家里人总在表达希望孩子有份好工作的想法,你会发现,“你不是一个人在做选择”。
程光旭说:“‘钱学森之问’包括两大部分,既指教育机构有没有按教育规律办学,又指整个社会系统是不是适合人才‘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