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造血:创新是艺术永恒的动力和源泉
文化要走进去,需要有强大的后盾。陕北文化要持续发力,还需要不断进行艺术创新和磨炼。
如果没有延安时期,大批文化工作者将多少年流传在陕北民间的文化形态进行艺术上的加工改造,那么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黄河大合唱》等一大批富有陕北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就不会及时出现,陕北民歌或许会像国内其他民族的民歌一样,仍然沉迷在酒桌之间、游走在田间地头。
“任何一种艺术都需要创新。创新是艺术的试金石。陕北民歌曲调优美但是形式单调,需要在创新基础上进行音乐扩张。不能单从民歌本身来突破,要把陕北各种民间艺术融进来。此外,陕北民歌还要在创新和包装上下功夫,不妨也像当今歌坛上的一些流行组合一样,搞一些小组合出去,效果可能更好。”榆林市民间艺术团团长康世进说。
谈起文化创新,不得不谈舞台剧《米脂婆姨绥德汉》(以下简称《米》剧),由榆林市精心打造的大型秧歌舞台剧《米脂婆姨绥德汉》,在全国九艺节上一举获得文化大奖特别奖。曾三上西安,四度晋京的《米》剧,成为陕北文化在全国叫响的一张亮丽名片。著名作家贾平凹曾撰文指出:《米脂婆姨绥德汉》突破了长时间以来形成的思维束缚,没有走《兰花花》的套式,也没有走《走西口》的套式。《米脂婆姨绥德汉》着力绽放了陕北民歌中人性和生命中最基本的花朵,这就把特有的地域特征提纯和扩大到人类普适的层面上,如家庭,如爱情,基本的东西因地域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不同有了不同的特性。以普适的视角进入,写出特性,《米脂婆姨绥德汉》的经典品质就成立了。
与《米》剧相呼应,由延安市参与策划,著名导演甲丁导演的大型情景音画《延安颂》,在形式上也有自己独特的创新。参演人员近500人的《延安颂》突破了传统晚会的表演形式,用放大的延安木版画作为舞台背景进行空间延伸,凸显了延安精神穿越时空的时代魅力,采用三级平台装置的舞台设置绽放出了3D的视觉空间效果,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此外,在演员服装上进行了极具魅力的夸张,成为一道在舞台上流动的风景,背景与表演完美融合,形式和体制完美结合在一起。据悉《延安颂》将最终作为常态演出落户革命圣地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