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斯曼(阿特金斯中国区总裁):
在规划的初步阶段中,全面考虑当地的地方特色和保护当地环境,不仅可以创造更大的商机,减少对当地环境的影响,这样的开发模式,通过认真和全面的设计方案,还将提供一个独特的开发机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爱护环境、爱护植物和动物的生态环境,爱护自然资源,保护水、山、森林和当地的文化元素,并且给游客提供安全和负责任的机会去体验和学习,这也是我们保护全球环境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我们为子孙后代保留重要的遗产,这样才是真正的可持续。
宋保平(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华山是一个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全国从上到下发展文化产业的大形势下,提升华山的文化内涵,增加华山旅游的文化份量,这是一种大势所趋。
华山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仅会对华山产生作用,而且会影响一个多层次的更大范围的区域。所以我感觉到根据这种圈层结构,华山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要有一定圈层的需求,一定区域的需要,能够发挥华山在更大范围里边的龙头引领、骨干带动的作用。在这个圈层结构里边,核心的部分我认为有来个“核”,一个是内核,一个是外核,内核就是华山旅游景区,华山不管把它放多大,华山景区都是它的空间主体。外核就是现在国家风景旅游区所批的150万平方公里。目前华山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有许多难点,比如传统的产业模式会限制新增产业的增长,文化资源的利用抉择,缺乏产业主体,产业的运作机制还没有培育,资金的注入等等,因此要好好研究一下国家文化旅游、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吃透国家的政策,借国家的支持,也就是说借力这个对策。深化体制改革,紧抓企业主体的培养,加强文化的传承,获得一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耐力、持久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刘建华(北京慧时德咨询公司首席咨询师):
我们现在讲文化提升,一种潜意识的文化优越感,老是把老百姓的文化当做世俗文化,我们要提升它,这种文化的优越感、文化的入侵这种感觉没有得到自我的警惕。我们究竟是文化提升还是要文化回归?这个东西值得大家反省。
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对文化进行分析的话,我们可以找到四种让所有人都能够满意的一种华山文化旅游的构成,华山文化发展旅游从规划上讲,从区域上讲,恐怕是四种必然趋势:文化下山、旅游进村、房地产落镇、收益入店。我们讲华山文化一定要下山,文化在哪里?不是在山上的庙,在山下的老百姓那里,旅游一定要到村里面去,绝对不能在山上去,山上是一个吸引物、标志物,我们大家都知道,不论从容量还是生态来讲,它不可能进行深度的消费,它是有限的。我们讲旅游这么大的规模长期进入,如果旅游要有大发展,那只能是旅游进村,进到老百姓的村子里面去,房地产不能进村,要进到镇里面去,如果我们在华山继续打造那样的城市,华山整个就完了。最后是收益入店,我们讲的是酒店,酒店在全世界都有规律的。这四个方式不是我的发现,而是华山本来就应该有的方式。我最怕的就是所谓的创意,老老实实的发现华山文化,老老实实的回归老百姓心中的华山文化,可能这才叫做国际惯例,这才叫做世界级。华山发展文化旅游需要有对多元文化的容忍度,对差异混搭很大需要有足够的审美观,你要考虑旅游的对象,不是我有什么,我要你什么,重要的是让人心甘情愿的拿钱消费,再就是在思考文化的话多一些对历史时空的穿透力。我们讲华山应该是有一定边界的生产生活方式,如果我们讲文化的旅游,我们为什么到华山来?我们希望大家对华山的文化有一个具体的定义。旅游需要创意的,创意是需要个体的。我们希望大家少一些贵族的文化气质,作为基本的文化要素来回归它,是敬重它,我讲敬畏自然,更要敬重华山脚下的人,所以,我的意见就是活态小镇是我们华山旅游的基本归宿。
周群生(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战略发展中心总经理):
如果华山要发展,要发展文化旅游,不要只看到山上,还要看到山下,不要只看到皇权文化,还要看到它有鲜活的文化、人文的东西在里边。华山的人文和它的文化、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非常深厚,而且非常鲜活,我们没有把它放大起来,我们没有把这个文化运用到旅游行列当中,没有把它产业化,所以这是需要引起大家注意的一个现象。
在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包括陕西大地、华阴市、渭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它的老腔、鼓等等的一些表现形式都非常独特,但如果打造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园的情况下,单靠这些还远远不够,而且它有点地区化。我建议一定要把这个标准提高,一定要站用更高的眼光看待问题,打造一个全国的、比较鲜活的文化遗产产业园,去补充华山文化含量不够的情况。然后我们通过这个载体,把华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下来,把它展示出来。因为文化是灵魂,把文化梳理好了,打造好了,其余的包括酒店、老百姓的生活、周边的地产、周边整个方方面面的管理,它都会向良性发展,这一块很重要。我们用山上的魂,要包装山下的项目,山上的魂是什么魂?大家都知道,劈山救母,吹萧引凤,这是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包括它的红色故事,你要通过什么手段把这些故事出新梳理好,重新放大,把它展示出来,把它转化成产业化,大家要认真考虑,这一定要多层次、多角度的衡量。所以我建议华山要建一个非常有份量的、非常鲜活的、非常有内涵意义的和能展示出来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区或者产业园。以这个为中心,来量化和展现出来它的“劈山救母”,它的“华山论剑”和它的西岳庙再现辉煌的状态。如果这几个文化布点好了,在城乡统筹的基础上,解决老百姓的问题、商业的问题、民俗文化的问题、旅游地产的打造情况、酒店的问题等等一切,遗产都可以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王强(华瑞易德酒店顾问机构总经理):
国务院刚刚批准了华山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又是中海集团这样的大公司做成片的开发和产业区的形成,这么大的项目,我们有必要在更大的宏观背景下看待一个区域的战略和一个行业产业的升级。它是国家战略的层面,也是陕西旅游业发展的转型。对陕西旅游业来说,这是很好的一个契机。我们知道陕西旅游业它有一个较典型的特征,就是旅游团是组团式的游客方式比较多。其次观光性的方式比较多一点,那么休闲度假,不管是城市休闲度假,还是景区休闲度假,再细一点,说到当地旅游度假、温泉度假的话产品稍微少一点,产品也没有这么丰富。对于陕西旅游业来说的话,这次是旅游产业的一个扩充、升级,提供了战略性的发展时机。我觉得陕西华山酒店业未来发展有几个思路,一是保护和开发的关系。重在保护,在保护中予以开发;丰富温泉产品,这是很好的一个产品和补充。再有就是会议,华山在陕西的东部,离西安高铁的时间是30分钟,怎样利用华山的资源,在高端产品打造的情况下,除了考虑目前散客的客源,根据中国目前的国情,打造比较高端的设施和休闲设施的话,会议客源是很重要的一个补充。
杨乐生(西北大学教授):
高度重视华山的唯一性。我以为华山是唯一性的,这个唯一性就是全中国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当然这个唯一性再把它抽象一些就是世界性,唯一性、独特性必须抓住不放。将优秀的自然人文景观和现代人的生存结合起来,科学地保护、科学地给消费者服务。将眼前的开发与长远永久性的开发兼顾起来,将近期的、中期的、长远的三者结合起来,有计划的、有步骤的一步一步去走,开发要注意按照保护性、建设性、经营性的原则去实施。
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要大投入的介绍、宣传、推广华山文化以及华山景区,包括我们今天讨论的文化旅游、生态环境等等,尽快打响华山品牌。观念上一定要有危机感,而不能满足于现状。为什么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如果没有危机感、紧迫感,我们谈的所谓创新、创造基本上都是没有可能的。建议华山景区搞两个博物馆,一个博物馆就是华山博物馆,把华山的历史,自然的、文化的、科学的等等内容都放进去。第二个是搞一个中国道教博物馆,里边搞道教文化传播,也可以结合老百姓、结合旅游,把道士吃的、用的、活动的那些东西都可以在博物馆另辟场地进行经营性的文化操作。
王捷(中国旅游协会温泉旅游分会常务理事):
温泉是世界性的保健养生和疗养资源,全世界现在有上万处的温泉,中国是温泉大国,共有3000多处温泉。骊山温泉从西周开发到现在,大概有2000多年历史,逐步变成温泉养生文化。世界三大温泉文化体系中,温泉文化的根就在陕西。我想温泉可以作为一种文化融入到我们华山的文化体系中来,所以我们希望,温泉资源或者温泉文化对我们下一步打造、开发华山风景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认为温泉资源是华山由观光旅游向观光渡假旅游转型的一个最佳切入点。从全世界的情况看,包括中国近十年的情况看,温泉的旺季恰恰是在冬天,而我们华山目前很明显的一个问题是淡旺季差距很大,温泉是可以四季经营的一个产品。温泉是积聚游客很强的一个产品,华山冬天留不住游客,如果有了温泉可以长时间留住游客。温泉可以创造很高的经济效应,泡温泉的游客一天平均消费1640元,普通游客只是几百元,可以把大白菜的价格做到黄金的价格。温泉这个元素一定可以为华山风景区未来的开发注入强大的活力,它完全能够成为华山增强自身经营能力的一个强有力的资源。
吕仁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
我谈三个问题:第一,发掘整合华山文化。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深刻探讨的话,华山基本上涵盖了五大文化:山水文化、根文化、宗教文化、氏族文化、民族文化。这五个方面在华山都有非常典型的概括,都有值得发掘的东西。如果将这些文化进行整合和发掘,对华山的发展将具有极大的推动力。第二,华山旅游目前主要存在三个问题:其一是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其二是容量问题;其三是旅游产品单一。如果这三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将制约华山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