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草龙成为当地靓丽的文化名片。资料图片
龙江草龙成为当地靓丽的文化名片。资料图片
当大部分乡镇文化站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纷纷失去了阵地之时,在汉江与褒河交汇处的汉台区龙江镇文化站,依靠着一支85人的飞龙艺术团将当年的小打小闹“以文补文”(通过文化项目来闯市场,创造效益再来反哺文化事业)的活动,转向发展文化产业的尝试。
定位找不准 全面开花全面败
“做基层文化事业真不容易,我们的市场化之路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汉台区龙江镇文化站站长闫克元介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撤区并乡建镇的乡镇机构改革,文化站的资产、人员,交给乡镇的直接管理,但乡镇由于人员偏少,工作量大,不少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还兼有驻村扶贫、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其他工作任务,人员较少的小乡镇的文化专干甚至身兼数职。
当时许多乡镇文化站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不少乡镇还是宿办合一,个别乡镇建有专门的文化站大楼,但被其他部门所占用,使用率普遍偏低。除了大楼之外,器材、资料更是不健全。这使得不少文化站的工作一时间不知所措,开展文化活动没有经费,许多文化站陷入了困惑、尴尬的局面,甚至陷入了瘫痪的境地。
“当时我们的站舍被挤占,资产被拍卖,长期活跃的群众文化活动也因经费不足无法开展,”闫克元说,“有一次我向领导争取文化设施时,领导说房子给你可以,但你能在两三年内把投资的几十万元赚回来吗,我无言以对。”
事实上,当时汉中全市的情况也是如此,从1996年以来,文化站设施出现了大面积的流失。按陕西省政办[2002]107号文件规定,乡镇文化站要有独立的站址,建筑面积标准为300平方米以上,而到2000年以后全市达此标准者仅26个文化站,仅占全市文化站总数的11.2%。
办了多年的文化站真的就这样半途而废?闫克元不信邪,为了摆脱困境,龙江文化站开始了多种经营,文化站租赁过房子办过书店、照相馆、理发店,组织过半农半艺的文艺演出队;追求时尚,贷款买了镭射电影放射设备,放过镭射电影,甚至还办过舞厅、餐厅等等,可是由于没有找到文化站在市场上的定位,没有发挥已有的优势,全面开花的发展方式带来的只是昙花一现,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那些年一到年底我就要出去躲债,改造文化站设施所欠下的债务常常被人围追堵截地讨要,由于无法偿还银行贷款,文化站还多次被告上法庭”,闫克元说起以前就直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