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黄土地上震撼世界的民俗摇滚(2)

2011-11-29 11:41:00  来源:三秦都市报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高向成的安塞腰鼓凝聚了中国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把腰鼓的手艺代代传下去,让安塞腰鼓永葆青春曾是老人最大的心愿。安塞腰鼓走出陕西走出黄土地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是当代著名作家刘成章笔下的安塞腰鼓。而宋代苏轼曾在诗中描述:“腰鼓百面如春雷。”陆游诗中也写到:“清歌一曲梁尘起,腰鼓百面春雷发。”梅圣俞也描述到:“露台鼓吹声不休,腰鼓百面红臂鞲,先打[六么]后[梁州],棚帘夹道多天柔。”这些都说明腰鼓活动,规模之壮观,声势之浩大,技艺之精湛,程式之严谨,服饰之艳丽。1984年,由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担任摄影的电影《黄土地》剧组走进了仍然比较封闭的安塞。他们要在这里寻找一种与黄土地相契合的、充溢着生命原动力的民间舞蹈。他们选中了腰鼓。拍摄那天,在朗朗晴空下,150名身穿一色黑袄裤、头扎白羊肚手巾、腰扎红布带的精壮的陕北汉子,脚踏厚厚的黄土,在牛皮大鼓的助威下,齐齐地舞了起来。当拍摄到最后一个镜头:鼓手们从山坡后面涌上来时,只见黄尘滚滚,人影恍惚,震天的鼓声和150条汉子的吼声交织在一起,犹如黄河咆哮、万马奔腾,在场的人热烈鼓掌,激动得快要疯了。从此以后,安塞腰鼓一发不可收地打出了黄土地。誉满天下陕西文化名片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安塞腰鼓残留着战争的痕迹和疆场的影子,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广场的娱乐性舞蹈,表达自己祈求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望和抒发欢庆丰收的喜悦心情。1942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兴起的新秧歌运动中,安塞腰鼓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被誉为“胜利腰鼓”。全国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群朴实憨厚的庄稼汉,渍着黄土的双脚,带着泥土的芬芳,敲打着安塞腰鼓,走出安塞,走出延安,走出陕西,走出黄土地,走向舞台,走向银幕,走向全国,走向世界!1986年,安塞腰鼓在首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上夺得最高奖项;1989年,台湾电影人凌峰将恣意豪放的安塞腰鼓收入他的专题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并作为片头镜头;1990年,安塞腰鼓敲进了首都北京,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上大放异彩。1997年、1999年和2009年,安塞腰鼓分别参加了香港回归、新中国成立50、
    60周年庆典以及在德国柏林举办的亚太活动周等重大活动。
    为了发扬光大“安塞腰鼓”,安塞县成立了“安塞腰鼓艺术协会”,并在各乡成立了分会,主要承担各项对外交流和表演任务。近年来,安塞腰鼓先后赴俄罗斯、日本、德国、新西兰、泰国等地进行过表演。被誉为“华夏第一鼓”、“天下第一鼓”、“中华鼓王”、“中国神鼓”、“中华一绝”、“中华民族之魄鼓”等美称。1988年后,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中国民间艺术腰鼓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目前,安塞全县有腰鼓协会140个,骨干腰鼓手达到了19115人。安塞腰鼓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不仅成了陕西、大西北、西部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艺术,且成为一个著名的文化品牌,誉满天下。
    首席记者杨立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本月热门
 
图文阅读
 
陕西景点
 
陕西美食
 
陕西特产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