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调查
拍出高价艺术品
令同类艺术品紧俏
“今年刚结束的香港苏富比秋拍,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以1.68亿港元成交,创下了明代瓷器的世界拍卖纪录,最近梅瓶的收藏又热起来了。”南京南艺后街的一古董商张老板告诉记者,香港苏富比作为世界性的大拍卖行,其拍品和价格一直被外界广为关注,并作为收藏和投资的风向标,这个1.68亿港元的价格令不少藏家开始将目光瞄上了梅瓶,“尤其是清代梅瓶,升值空间显然非常大”,张老板分析道,“最近一段时间总有藏友前来咨询清代梅瓶,现在手中的存货根本不敢拿出来示人,有多少能卖多少”。
“它拍出再高的价格也是正常,精品、稀缺是这个行业不变的真理。”南京一拍卖公司的吴斌经理分析,首先,这个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时间,符合一件艺术品的几个特性: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可观赏性,以及流传有续。其次,明永乐、宣德年间的青花瓷被誉为中国青花史上的里程碑,足见那时青花瓷的地位。但他同时强调,这个价格只能作为一个参考依据,而不是唯一的定价标准,但往往拍卖行拍出的高价艺术品都会令同类艺术品变得紧俏。
业内分析
机构资金涌入拍卖市场
催生艺术品天价
现在艺术品市场经常能看到一些金融机构在做布局,包括发行艺术品投资基金和信托计划、提供艺术品估价服务以及银行企业的艺术品收藏和艺术赞助等。由于资金的机构化不断涌入拍卖市场,创造了中国艺术品拍卖价格一个又一个新纪录。
以民生银行为例,该行从2007年起开始涉足艺术活动,资助并建立美术馆,发行艺术品投资基金,并参与艺术品市场交易,被指为中国拍卖市场上当代艺术的三大买家之一。而在2009至2011年,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等金融机构都开发了类似业务。
资金的机构化在艺术品市场中的表现,首先反映在资金规模化的明显优势,而动辄千万级的竞拍出价已经将个人性购买行为迅速地“边缘化”,类似于股票市场中的“机构”和“散户”的区隔。其次是在操作目标和操作手段上的变化,由于机构收藏的体系化目标和投资基金以投资收益为目的精确化选择,因此两者都不约而同地聚焦于那些具有明确文化价值和社会共识的稀缺性艺术资源,造成“名家”尤其是“名作”的价格飙升,从而创造中国艺术品天价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