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选择怎样的中国饮食文化标示?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标示是一种特殊文字或图像组成的大众传播符号,以精炼之形传达特定的涵义和信息,是人们互相交流、传递信息的视觉语言。它不仅起着单纯指示事物存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以具体可见的图形来表达一种抽象的精神内涵。中国饮食业目前就缺乏这样的一个标示。笔者认为,要作为中国饮食业的标示必须符合标示的内在标准和要求,即识别性、领导性、同一性、涵盖性、唯一性。所以笔者推介将鬲作为中国饮食业的统一logo,而不是鼎、釜、锅、碗等物品。
一是鬲具有识别性。鬲是中国人老祖宗最早做饭的家当,三足袋状,造型优美,容易识别,一看就知道和吃饭有关。
二是鬲具有领导性。它是中国炊具的祖先,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炊具之一,对中国后世炊具的发展演变作用巨大,鼎、釜、锅都是在鬲的基础上演变和形成的,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以及奴隶制时代人们的饮食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三是鬲具有同一性。鬲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是鬲让人们从茹毛饮血的生食时代走向了熟食时代,对人类的进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是鬲创造发明了以煮、炖、蒸为主的中国特有的烹饪方式,乃至对东方饮食产生了广泛影响。人们看到鬲就会联想到中国传统的饮食技术。
四是鬲具有涵盖性。鬲所代表的内涵非常丰富,一方面代表着中国古代饮食方式,另一方面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政治、经济、哲学、文字学等领域均有重要的意义。
五是鬲具有民族性。餐饮是有民族属性的,也具有浓烈的地域特征,更是一种国家概念。鬲属于中国独有,不像锅、碗等炊具,各国都有,也不像筷子一样,本为中国独有,但后来流传至周边多国,成为很多区域共有了,却渐渐失去了民族性和独特性。
为什么要首推鬲?
鬲和鼎的关系很密切也很复杂。在古代,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北系统,被称为鬲文化系统;以长江中下游为主体的东南系统,被称为鼎文化系统。鬲与鼎起初都是炊具的一种,在中原地区一人一鬲,分餐使用;而在长江流域用鼎烹煮,聚餐而食。随着部落战争的发展,二者逐渐有了根本性区别。从使用对象和层面来看,鼎的使用者多为皇家贵族的权力阶层,使用范围很小;而鬲的使用者是民间大众,具有广泛性、大众性和代表性。从发展演变来看,鼎在后期不再作为炊具和食器,逐渐演变为一种重要礼器,成为权力的象征,并且也没有相应的衍生品出现,而鬲以它的形态和功能为母体,衍生出了许多其他炊具,如灶、甑、甗、釜、鬶、斝等,都是鬲的一脉相承,随着炊具及烹饪方式的不断变化,我们的饮食文化也不断地丰富。而诸如釜、鬶、甑等食器,因其源于鬲,且使用范围和时间具有局限性,则难以担当中国饮食文化符号的重任。而且,从对古代文化影响力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鬲的影响力更大一些,《康熙字典》中,以“鬲”为字根和偏旁的汉字多达86个,而以“鼎”为字根和偏旁的字仅有3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