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
导洪荒大禹登鸟鼠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大禹率众自鸟鼠山导渭水,开发了渭源这片土地。根据神话传说,禹带了曾经杀死蚩尤的应龙下到人间,开始平治洪水的工作。禹带领着他的治水大军来到了渭水源头鸟鼠同穴山。鸟鼠同穴山,绝壁千仞,高耸入云。山上林木茂密,禽兽出没,残害人民。
在众多的天神和好汉中,有一位叫伯益的人,他能懂各种鸟兽的性情和语言,帮助大禹赶走了禽兽。禹按照河伯送给他的治水地图画出治水路线,由应龙甩尾在前面开路,开出一条条山沟,使洪水流出,需要堵截的地方,便放上息壤,形成一座座山峰,于是便有了山有了川。
经过千辛万苦,渭源地区的洪水终于被禹治理平息了。禹见洪水平息后的鸟鼠同穴山坳有三眼清泉流出,就将此水定名为渭水,将三眼品字形的流泉作为渭水的发源。
渭河第一桥灞陵桥
在渭源县城中心,有一座紫红色的曲拱单孔木桥横跨清源河两岸,它就是渭河第一桥灞陵桥。它是古代桥梁的标本,更是渭河源头的一张名片。
围绕着灞陵桥,有着许多传说。灞陵为古县名,在西安市东。汉文帝9年(公元171年),在其地筑灞陵,并命名为县名。汉文帝死后葬灞水(今灞河)旁。有一年渭河水大,淹了灞陵,渭河源头渭源县修的桥方才叫灞陵桥。
据《渭源县志》记载,现在的灞陵桥是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建设的,经清代同治年间、1919年、1932年、1984年四次大的维修,形成如今纯木悬臂曲拱、单孔廊桥。灞陵桥全长40米,廊房15间,跨度27米,高15.4米,宽4.5米。桥从两岸桥墩底部以每排10根粗壮圆木纵列11组,逐次递增凌空腾起,桥身高耸,解容巨流,避浪击。桥身上有内立柱,桥面由中道与两侧小道双侧挂栏组成。桥两端各有宽敞卷棚式桥台与桥身相连,既为通道,也是厅间,四角斗起,脊耸兽飞。桥顶封闭,琉璃瓦屋面,晴能遮阳,雨能流淌。
明朝大将徐达与元将李思齐激战于此,元军兵败移至渭源城,且拆掉了渭河桥。正值暴雨连天,河水猛涨,无法过河,难以攻城。徐达听从他人建议,在木笼中装石投入河床,垒成桥墩,终于建桥成功。元兵看见明军将士修好了桥,守城无望,只好投降。徐达挥笔题写了“灞陵桥”几个大字。
>>札记
谁在喝渭河的水?
■考察团成员张良
渭河,是陕西人的母亲河,从蓝田猿人到仰韶文化,从周秦发展到汉唐灿烂,渭河在这里哺育着他的子子孙孙,而今天的渭河还在哺育吗?
渭河发源地,渭源县鸟鼠山龙王沟的品子泉,三眼泉水,一眼干涸,一眼废弃,只有“禹仰泉”还有饮用水,不过水流极小,只为泉旁数米远的一户农家提供饮水,而距离较远的其他村民已经喝上从别处引来的自来水了。还有多少人在喝渭河水,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寻找答案。
在渭源县城的居民喝的是峡口水库的水,峡口水库是渭源南边数条小溪汇聚而成的,经过峡口后名曰清源河,流过县城后汇入渭河。
从渭源往下流经天水,天水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有“天河注水”之说,原以为天水之水就是渭水,天水人沿渭河而生,但事实不是这样的,在天水街头有很多人不知道渭河在哪里,在下游才发现渭河滚滚黄涛绕天水城区而过,天水之水指的是穿城而过的藉河,藉河是渭河的支流,两条秦岭西沿的支流在秦州区藉口(郑集寨)汇合,东流穿越天水市区,在麦积区峡口注入渭河。天水在藉河上游修建的水库提供饮水。
过了天水,就到了陕西,渭河来到陕西的第一站就是宝鸡,渭河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宝鸡峡就建在这里,负责灌溉关中平原300多万亩良田。宝鸡峡一开始就是为灌溉而生,滋润着辽阔的关中大地,而并不提供饮水。在蔡家坡石头河附近的村子里,渭河从旁边流过,而与村民的生活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喝的是地下井水,灌溉用石头河的水,努力回想下,一位老人终于想到了渭河的沙子盖房还是不错的。
渭河经过宝鸡,来到咸阳,咸阳既在九嵕山南,又在渭水以北,山南水北谓之阳,咸阳两者兼具而称咸阳,渭河在这里被一道道橡皮坝拦清放浑,形成了咸阳湖,打造滨水景观带,但并不提供饮水。
在西安,自古缺少饮用水,解放前城里仅有甜水井一处,需要每天早起排队,后来有了黑河饮水工程,西安人才喝上了高品质的水,渭河只能默默流过,承担的却是西安排污的痛楚。
过了西安到了渭南,渭河依旧承担着关中下水道的重担,大大小小的排污口日夜不断排向渭河,渭河的水再也没有人问津,河水鲜有鱼虾,更不能入口了。加之渭河洪水不断,两岸村民避之不及。
800多公里的渭河只哺育了一户人家,他们是喝渭河水的,渭河已经没有了从前的哺育的能力,与流域内居民水乳交融的景象也不复存在。何时我们才能喝上渭河水呢?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