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村村通是中央确定的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号文化工程”。“十一五”期间,我省全面实现了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任务,完成了35033个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建设,93万农户能收看到中央直播卫星47套数字电视节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加快推进农村广播建设中,我省特别开发了具有远程控制的广播应急功能,并在去年7月应对陕南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广大农民群众形象地称为“救命喇叭”。事实证明广播设备是最符合农村实际、传播最快捷、最广泛的现代化应急调度指挥工具。“村村通”工程的建设,对于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我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于2007年正式启动。2007年至今,仅用四年时间,便在全省高标准地建成了覆盖全省78.9%行政村的农家书屋21602个、卫星数字农家书屋1070个。农家书屋投入使用以来,为农民提供了文化和阅读的精神大餐,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轨迹,使农民兄弟迎来了更充实、更丰富的读书时代,书屋正在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我省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新平台、一张新名片。从对已经建成的农家书屋使用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农家书屋建成以后,半年内的图书借阅量都在1000人次以上,占所在村人口的50%,在一些农村已经形成了读科技书、走致富路的良好风气,读书,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增长智慧的有效途径。
为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家门口也能看到大戏大剧。“十一五”期间,中、省累计投入4879万元,为56个剧团配车,县级剧团配送了一批灯光、音响和流动舞台车,同时,对于创作排练贴近农民群众生活、反映时代意蕴、深受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节)目,深入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演出的各级各类艺术团体给予资金补助。工程的实施提高了县级剧团为农村演出的服务能力,让广大农村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到高水平的文化大餐。至2009年12月底,我省十个市都组建成立了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101个县(区)成立了农村数字电影服务站,全省共有农村流动放映队1574个,配备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设备1574套,配置了122辆农村电影流动放映车,实现了由胶片电影放映向数字化放映的全面转变,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农村数字电影公共服务体系。使我省成为全国第一家实现每个县配备一辆流动放映车和提前一年实现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全覆盖的省份,并率先在全国达到了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把文化资源数字化,再通过网络技术,把先进的文化、优秀的产品及时地通过网络传送到基层,特别是农村,以及一些偏远地方,不仅在剧场里面看演出,在网上也可以及时欣赏到一些优秀的剧目,这是文化共享工程。从2002年开始起步,现在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化资源已经达到了14.8TB,很多人也许不了解TB的概念,一个TB的资源容量相当于25万册电子图书或者926小时的电子视频节目,14.8TB的容量可以说非常巨大。目前陕西建成了20个大类180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资源库,已初步搭建起省分中心、市县支中心、乡村基层服务点相结合的共享工程网络框架和服务平台。在提高全省农村信息化水平,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为农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
为保护和继承“非遗”文化,我省文化部门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扶持培养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地方文化品牌。我省从2006年开始做了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对15000多个项目进行了深入的普查,建立了档案。其中秦腔、安塞腰鼓等61项进入国家级名录,像西安鼓乐、剪纸进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我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里程碑。
目前,全省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7人。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地社火参加了奥运会开场之前的演出,2009年安塞腰鼓在天安门前千余人的方阵表演效果极佳。2010年上海世博会“陕西周”里面还是大打非物质文化遗产牌,陕西做了四个巡游方阵,兵马俑、唐乐舞、安塞腰鼓等,赢得了广大观众的普遍赞誉,成为世博园中靓丽的风景线。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全省各地都会开展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像今年延安举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陕北道情”大赛;汉中组织的汉调桄桄、陕南民歌的展演;安康市举行的汉江船工号子、新编汉剧传唱、皮影戏、小场子、安康花鼓、安康地蹦子等非遗项目专场表演……一系列的活动,让非遗保护的传承人不断增加,也让大众得以持续欣赏到非遗项目的展演。
保护与传承,使非遗的宣传深入人心,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项目的演出当中,让大众共享了非遗成果。
相关链接: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不断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基本实现了广大群众读书看报、看戏上网、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的有效保障。
“十二五”期间,陕西将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城市文化设施功能,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重要新闻媒体、网络文化工程等现代传播体系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运用和管理。加强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建设,做好免费开放工作。加强历史文化挖掘整理,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以大遗址为重点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打造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