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宝鸡擀面皮 岐山擀面皮 陕西凉皮 凉皮方便包 5包包邮 原价9.9 现价5.9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各地民俗>>正文

南通风筝

2007-9-19 16:00:00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南通是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南通风筝保存了古代“弦响碧空称风筝”的特点,以独特的音响效果著称,与北方的造型风筝分为南北两派。南通风筝俗称“板鹞”,以平板六角或六角的变形“七连星”至“十九连星”居多,一般大小都在一米以上,最大的竖起有四、五米高,需卡车运载。“板鹞”上缀满哨口,大小不一,下部的特大哨口选用葫芦、毛竹、白果、龙眼、乒乓球等制成。鹞面上并绘有神话传说等民间绘画,下部系两根几十米长的尾绳,一只精致的板鹞,便是珍贵的民间工艺品,当地群众家中都有珍藏,代代相传。大板鹞需多人拉放飞,升空后大中小哨口分别发出低中高音,五音和谐,悦耳动人,声及数里,婉似“空中交响乐”。

    南通风筝文化特色

  许多人常用板子式、带音响,画品多彩,平面多姿,高大魁梧,集体放飞等语言去介绍南通风筝(俗名鹞子)。这,无疑是对的。南通风筝其文化特色是什么呢?这次几个月的学习,我有了初步的理解。制作者的情趣、放飞者的兴趣、观赏者的乐趣,决定了风筝文化关键基因。因为这是人化物质的体现。从制作程序说:取料精细、绘画多彩、雕刻技艺相融、扎糊绷、敦葫隆的知识讲究,引线、尾裆的定位定量,无不与文化属性范畴密切相联。鹞子挂在室内,放在空中,都是静态美,空中美的享受。尤其是葫隆在风力作用下,发出浑厚、或清脆、或婉转的韵律规则的美妙哨音,令人心旷神怡,放风筝既是四肢肌体活动,也是心理陶冶。因此,风筝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结论是完全有依据的。

  从文化的分类说,风筝文化可列入体育文化,因为体育文化包括体育观念、体育思想、体育理论科学、体育精神、体育艺术、体育道德、体育法规、体育风尚。风筝文化的出生地是民间,风筝文化根在民间,又可称之“民俗体育文化”。

  风筝和放风筝活动有两个不同的含意。但它们都属于大文化范畴,又超越了这个范畴。因为,这已发展成为外事交往、经济交流的媒介和桥梁、纽带。

  从历史资料看,风筝在我国古代常被作为一种工具——首先,用于军事。后来作为游戏娱乐的工具。明代以后,又成为科学研究的工具。接着,人们又发现了放风筝的医疗保健功能。在历史进程中,风筝和放风筝活动不断地发展和升华,它的属性不仅表现在以上种种。

  风筝的本质特性是收藏性、体育性、媒介性。非本质属性具有艺术性、装饰性、礼品性、广告性。从风筝和放风筝活动横向坐标,纵向坐标思考都无疑地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地域性明显是南通风筝文化的首要特征。从风的原理看,江海平原的风属于海风,濒临江海的风量,风速、风力相对匀称,对风筝上天后平衡性、稳定性起着决定性作用。一般在“和风”的等级时,即4级风时就可放小鹞子了。也就是每秒风速在5.8米至7.3米时,小树头有所晃动、纸片丢下可看出风飘扬的方向,风标开始工作。这些优势是山风、谷风、陆风、山谷风所不能及的。从制作风筝形状也有明显的地域性。如一带喜造型鹞,从如东掘港到通州李港,一般喜欢放六角鹞和七星鹞。从装置葫芦看也有明显的地域区分,石港、刘桥、海安一带喜欢竖排,而港闸一带习惯于下面一对啜子、一只大嗡声、上方几板葫芦不等。从“葫芦”、“葫隆”、“哨子”的名称也有地域差异,有的统称“哨口”,有的地方把“葫隆”、“哨子”区分开来称,用竹筒做身的叫“哨子”,用“葫芦”做身子的称“葫隆”。再如对“葫隆”的名称,有的称“葫咙”等。人们的喜爱是形成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另外,风筝文化根生土长,与当时、当地的各种密切契合。什么格调,都有浓郁的乡土味,对于当时当地的个人具有十分亲切的感觉,但不易超越提升,更有排他的劣根性。

  复合性是南通风筝文化又一种突出表现。有人曾把风筝概括为多元的艺术娱乐品,集美术、音乐、雕刻于一体。集体参与的健身操,放风筝至少2人,多至10多人。很讲协同一致,如同接力赛,任何一项动作都要保证到位。中(送上天)的定位偏移,影响头把的运作;尾巴人跑速慢、耐力小,会前功尽弃;或者那一位拉者跌了,会影响升空。劳心结合,智力、体力并用才算得上真正好的风筝玩者。不少人文化不高,但放鹞子、扎鹞子都非常精巧,玩风筝不是只拼体力,还要靠智慧。

  多利性是南通风筝文化功能性特征。个人放鹞子,可强身健体。集体放鹞子,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制作中扎、绘、雕、绷(糊)可炼技艺。家住唐闸公园二村的一名孙姓师傅,退休后就喜欢坐桌子(赌钱),爱上放风筝、扎风筝后告别了纸牌,爱人也支持他,家庭更和睦了。闸西乡新闸村严汉钧,退休后,一度患了冠心病,爱上放风筝,放飞心情,高血压恢复到正常,冠心病也好了。他还带动周边邻居家几个贪玩游戏机的小学生放鹞子,村民都说“放鹞子好处真多”。学田幼儿园、二中风筝走进课堂,学生参与制作放飞,劳技结合,脑体结合对开启智力起了积极作用,家长们非常高兴。

    南通风筝文化的传承

  漫长的农耕文化积淀成南通风筝文化的独特风格,蕴藏着深厚的江海文化底蕴。团结协作、志在高远、勇于拼搏、敢于创新、人天和谐的风筝文化,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南通人的精神世界。这种风筝文化缘何传承千年不衰,越来越显示出生命的活力。笔者以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去认识。

  忠孝观念。忠孝本是中华民族之魂。风筝文化的传承更显示出“观念”在文化传承中基因作用。从风筝制作者、放飞者到风筝活动的组织者,无不与上一代,上几代曾有人对风筝爱好密切相关。这里列举一些例证。刘桥镇近郊的高汉文老人,是南通画鹞著名的民间艺人。年已85岁的高汉文谈起为鹞子画画的原因时,首先,他认为祖传。他的祖父步连就是远近闻名的乡间画匠。父亲高文杰跟随祖父学画,虽在市工艺美术所工作,但一直没有丢过笔画鹞,他本人从小学画,自己还带个徒弟。他退休后,正逢改革开放,给农民衍生放鹞子注入了新活力。於是近20年来,他先后约画了1000余幅鹞画,主要是传统内容,南京、盐城也有风筝爱好者慕名而来,求高老先生绘鹞画。

  今年69岁的新坝李彭林,是十里八乡有名的雕葫芦扎鹞子的能手。他非常朴实地说:“雕葫隆扎鹞子,是我们家的祖传,他记得的就有三代了。”他祖父与大大(伯伯)一年总要在乡村扎一二十只鹞子,最大的一丈四尺五寸,要斜挂在堂屋里。他记得他的父亲和几个堂兄还制作了90公分直径的两只大嗡声,用竹片拼接,用生漆油制成,升空后响得不得了。文化大革命被破四旧烧了,他们心里十分难受。他还乘有风之时,偷偷在夜里放鹞子。

  陈桥乡朱兆军兄弟俩都齐心协力放鹞子,他们一个驱动力就是记祖争光,几代人都放鹞子,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失传。

  生活习俗也铸就了南通风筝文化的连绵不断,而且又打上不同时代的烙印。南通风筝起源有多种传说。不论是张良、韩信传来说;还是人要生存,经济基础说,即农业、渔业、盐业生产需以风筝作工具说,都证明了一条与习俗有关。放飞春天,这是第一习俗。清明节前后,放鹞子为最盛期,无论大人小孩,到空旷的田野中放鹞子,炼身心,寄托好运;在落后的农村体育环境下,放鹞子成为农民娱悦身心的主要习惯之一;几户拼份子扎大鹞子放放,成了凝聚一个地方人气的习俗。每个集居的圩塘、每个不同的庄园放鹞子成为团聚那里的人际的一个载体。而且,一谈起比放鹞子,大家就齐心,浑身是劲。还习惯于评品。什么张家“啜子”响得好,李家的“嗡声”有力神等等。

  家兴人旺之习俗。放鹞子不仅是娱乐,也是家富的象征。即使几家穷人,也凑合份,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互助放风筝。家庭和睦是放鹞子活动的家庭基础。有的家庭家中人常把家里的鹞子如何是好作为自豪夸耀的语料。

  南通风筝文化,是一部用人的生存行为和生存情感构成的文化史。这部生命之书、生存之书、生活之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和在阶级斗争连续不断的年代,没有得到应有的文化尊重。改革开放后,国门大开,放风筝之风越来越兴旺,充满了野性生命的新风采。民间文化、乡间哲学的文化符号———风筝走上国际舞台。多元传承给南通风筝文化增添了勃勃生机。

  从南通风筝文化传承千年历史以上的过程,不难看出,地域环境、经济基础、忠孝观念、生活习俗等都是风筝文化得以传承的“因子”。基因的概念来自生物学,是指生物体遗传基本单位存在于细胞的染色体上,作直线排列。风筝文化作为江海文化的一道景观,研究其代代相传的文化因子,有着重要意义。对风筝 研究,除了外部表现之外,更应该了解内在深刻的成因。只有弄清了主体基因、附体基因、混合基因以及变异基因,才能对这种文化景观去构筑保护环境,在前进中予以弘扬,在弘扬中传承。

    南通风筝文化的未来

  地域文化的地缘性并不排斥时代性。相反任何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都是地缘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弘扬和培育的。

  弘扬和培育传统的地域文化,不是“返本”,不是简单的“恢复”传统,更不是奉行文化保守主义。传统的地域文化是把“双刃剑”,其中保守的一面是进步的重负,所以要使风筝文化的进步,必须对其中保守方面的突破和革新;而传统中的优秀的东西凝聚了一个地区世世代代的创造和智慧。对传统的地域文化传承是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培育。而不是“返本”式的全盘继承。只有立足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才能真正开辟南通风筝文化的美好未来。传统是在继承和变迁中演变的。早期传统的影响力在历史发展下不断减弱,而新的东西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变为“旧”的,凝聚为“传统”。整个历史发展是个不断突破传统又不断形成传统的过程。在弘扬地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建设,一种创新,在创造中继承,在推陈中出新。使传统的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继承”不是从“钱罐”中取钱,“发展”也不是往钱罐里塞钱。南通风筝文化只有面向时代,勇于创新,才能开创灿烂的未来。

  最近,我在对南通风筝文化的学习研究中,发现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从体育娱乐视角认识的多,从文化艺术视角认识的少;爱好放飞风筝的兴趣者多,从学术角度去研究的少;固守传统的多,善于创新的少。甚至个别人眼睛超过了“顶”,盲目误为自己的风筝知识境地取代博大精深的风筝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南通的风筝活动是活跃的,风筝产业是前进的,风筝艺术是发展的。其表现是:随着求健、求乐、求美成为民意主流时尚追求,放风筝的人越来越多,从农村乡间到城市绿地,男女老幼都放风筝。过去,只是春季放飞,现在春夏秋冬,不管东西南北风,有风就放;一批风筝艺人在扎、雕、绷、画上有了创新。折叠式取代了过去重高大,难携带。造型风筝上也装上“葫隆”、“哨子”。“复线风筝”开始在南通上空飞舞。板子式的六角鹞画品与时俱进。放风筝的工具,如束线的自动调节盘,扎风筝的骨架都在采用新材质;在刘桥、平潮、港闸一带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专业户,葫芦的种植户。画鹞的专业户,一批退休职工,尤其是木工、木模工成了雕“葫隆”的骨干。如平潮镇近郊,徐国兴师傅,从南通原航运公司退休后,他用木工手艺的一技之长,近六年中扎了近百个不同规格的鹞子,来他家求扎风筝的人越来越多。平潮镇沈川村的顾镜川,企业改制后,他回家恢复了雕葫隆的爱好,靠做木工的技术专雕“啜子”、“嗡声”,五年来,先后雕了千只以上。如东的赵志毅、李港的王泽君等一些学术研究者,写了专论和专著。原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徐艺乙,现南艺教授出版《风筝史话》一书,江苏出版社、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了《南通风筝》等书籍;一些专业户走向市场,在探索风筝经营,郭氏造型风筝采用公司加农户,越做越红火。少量靠亲朋好友联络,南通鹞品走向海外;自从沈鹏千、朱源本等市风协领导同志组织南通举办多次国际风筝比赛后,南通走进风筝赛场的人越来越多,近二十年,约十多批几十人到日本、美国、法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在国外参赛,到国内潍坊,贵阳、四川、广东阳江等地参赛的近百人,都连连获奖,誉满国内外,刘桥风筝协会下设十个分会,300名会员正常活动,成为凝聚人心,构筑和谐的平台,固定每年三月初一为风筝节,而且承担了主办通州市首届风筝节的任务,为繁荣经济发挥了作用。闸西乡白龙庙村的陆宝如,自办的家庭风筝博物馆,近20只不同时代鹞子展示。并以这个载体成立了精英风筝俱乐部,定期活动,交流放飞技术,外出参赛,成为友谊的团体。风筝走进课堂,风筝文化在校园生根,市二中体育组把风筝制作放飞引进教学,探索教学方法,在市中学系统上了公开教学课,培养学生劳技本领,开启智力,集体放飞,陶冶情操均取得良好效果。在上海举办的全国首届中学生风筝赛上荣获几个一等奖。同时,体育老师王志祥还用教育学原理总结了风筝教学经验,在报刊发表后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开发区天星湖中学专程前往学习取经。南通大学师院数学系学生会,2002年10月至11月上旬举办了以“放飞梦想”的首届风筝文化节,通过大型风筝展,风筝知识讲座、风筝制作大赛、风筝节征文、集体放飞风筝、我与我追逐的梦等系列活动,对学生传承民族文化、激励自强精神,勤奋努力,立志成才起了积极作用。

  作为古老的地域文化的符号———风筝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结合,成为企业文化。南通已有一批先行者作了有益的探索。紫光红木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吉华,从幼爱好风筝,他在经营红木雕刻制品中,把风筝文化引入经营机制,聘几名葫隆雕刻艺人专用雕鹞上的“葫隆”,因为“葫隆”雕刻艺术,不只造型美,更要发出声音。公司组织风筝放飞队,多次参加国际大赛,创办了风筝艺术馆,使风筝艺术助推着红木品的营销。平潮镇汇盟公司何卫东董事长用风筝精神支撑企业发展做到三条:一把本企业的装潢业务项目画在鹞上,作为广告品,与客户在同乐中沟通感情;二、外出至东北、西北施工的员工,利用业余时间,放飞心情,成为关心职工文化休闲的项目;三作为赠品,与客户贸易,作为正常礼尚往来之物,企业跨行业,越做越强。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从来就是胸襟开阔的,从来都乐于吸纳时代元素,从不排拒科技手段的辅助。如近年来南通人在制作风筝中采用了新技术、新材料。“葫隆”可浇注制造、碳纤维竿取代竹条,收鹞子靠机械“收鹞机”,折叠式风筝,便携带好放飞。

  我对南通风筝文化的认识,还只是如同幼童学语,初说“风筝文化”四字。风筝精神、风筝艺术、即风筝美术、风筝雕刻、风筝音乐、风筝医学、风筝技术面广量大,学问多多。对风筝文化力,即驱动力:逆风而上敢拼搏;聚合力:集体制作(扎、画、雕、糊)多人放飞讲协调;亲和力:人和自然和谐、“风筝文化力”的生成发展、“家庭与风筝文化”等等课题都有待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认识。

  中华文化的精神血脉,之所以能绵绵沛沛,传扬久远,正是在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与时俱进的优秀品格。这里的“进”就是变。内容不变就会与时代脱节;形式不变,就要与生活错位;手段不变,就会失去年轻人的广泛参与。变,就是换装、就是革新、就是升华。南通风筝不仅要在内河航行,必须勇敢地驶向蔚蓝色的海洋,这样才能在继承灿烂的过去中创造辉煌的未来。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3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