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宝鸡擀面皮 岐山擀面皮 陕西凉皮 凉皮方便包 5包包邮 原价9.9 现价5.9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各地民俗>>正文

太湖渔民衣食住行

2007-8-20 15:20:00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太湖渔民以船为家,终年在湖上捕鱼为生,闭塞自守在帮内通婚,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惯。曾经称雄太湖八百多年的七桅渔船,到二十世纪末,仅剩的三艘也退出了捕鱼行列,一些鲜为人知的生活习俗也逐渐消失了。

  太湖渔民的服饰讲究实用,对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服装特别青睐。男子普遍穿包裤,包裤又称“笼裤”,用狭幅蓝色土布制作,深裆大腰,大裤脚管,前后有密裥,束在外衣上。正反可穿,蹲站舒适,避脏通风不挂缠。腰下有空插袋,可放钱物,又可暖手。不论捕鱼、上街、作客,全年有三季都穿它。夏天穿赭色拷布制成的短裤、背心,隔热性能好,烈日下不发烫。拷布耐湿、耐穿、凉爽、易干,是“香云纱”的老祖宗。渔民一年四季都戴帽,夏季戴斗笠、草帽;春秋冬三季都戴毡帽,挡风又遮雨。妇女一年四季身围裾裙,头扎包头布。裾裙用料和包裤相同,两旁打密裥,前有裾幅掩盖的大贴袋,长可过膝。裾裙既保暖又可避脏,劳动时利落干净,也可放东西。若方便时蹲下,裾裙散开成鸡罩,用于遮羞。包头布能遮阳避雨、挡风保暖,四季皆宜。她们大都喜欢穿彩色鲜艳的大花朵衣服,大概是长期生活在灰蒙蒙的湖面上色彩太单调的关系。儿童戴虎头捂兜帽,前面做成有耳朵的虎头状,帽后成琵琶形拖到背部,舒适保暖。男童穿虎头鞋,女童穿猫儿鞋。虎头鞋额上有“王”字,眼呈椭圆形;猫儿鞋没有“王”字,眼为圆形。幼童身上佩有“吊背带”,后有约2公尺长的绳子系在船棚架上,防止儿童不慎落水,但不影响儿童爬、站、走、坐和戏耍。太湖渔民的服饰是在天水相连、网索满船的环境中形成,稍有不慎,轻则影响劳作,重则发生伤亡。《淮南子》上有“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断发纹身”的记载。断发可避免挂缠之苦,纹身可防水族之患。包裤、裾裙、帽子、包头巾取代了“断发纹身”的防护功能,适宜水上劳作,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也是吴越 “断发纹身”的国俗在衣着上的影响。

  渔民平时一日三餐,捕捞时四餐,轮到“供学”时吃五餐。有风昼夜捕捞,晚上十时左右吃“汤饭”,烧上一大锅鱼汤,吃些面条、鱼汤泡饭之类的夜餐。办“船学”时,师生的食宿有家长轮供,“供学”时在上午十时左右吃一餐面食、汤团之类的点心。

  吃饭时男女不同桌,男的在甲板上盘腿坐成一圈,妇女和孩子在伙舱内吃。渔民吃饭个个狼吞虎咽,速度极快,是作业环境养成的习惯。吃鱼时,吃了上爿剔掉鱼骨再吃下爿,不能翻身,不能挪动鱼碗,吃后不能将筷子搁在碗上,要轻轻扔在舱板上,最好滑动一下,表示顺风顺水。由于湖上湿度大,生活单调,渔民喜欢喝高度白酒,都是海量,整天烟不离口。

  水产是渔民的主要副食品,渔船间有无偿要饭鱼的习惯。一日三餐离不开鱼虾,各种水产品有最佳的食期和精华。渔谚有:“正月梅花塘鳢肉头细,二月桃花鳜鱼长得肥,三月菜花甲鱼补身体,四月汪丝汆莼鲜无比,五月莳里白鱼更加肥,六月夏鲤鲜胜鸡,七月鳗鲡正当时,八月桂花巴鱼要吃肺,九月吃蟹赏菊打牙祭,十月芙蓉青鱼要吃尾,十一月大头鲢鱼头更肥,十二月寒鲫赛人参。”

  渔船上都要加工水产品,备淡季时食用,常见的有醉鲤片、白片干、烙鱼干。醉鲤片用鲤鱼腌后晒干,用白酒浸后密封,开坛时鱼肉绯红,酒香扑鼻,不走油不返潮,蒸后香溢满船,不咸不肥,十分可口。白片干是将斤把重的鱼剖开洗净,放在通风的网架上,在烈日下曝晒成雪白的鱼干,吃时调料蒸食,其味亦佳。烙鱼干用刺少肉多的针口鱼,洗净后放调料在水中煮到七成熟,沥干水渍,利用饭后硬柴的余热,在铁锅中烤炙成米黄色,食时松脆,越嚼越鲜,回味无穷,曾是贡品,所以又叫贡鱼。

  渔船上吃鱼有不少规矩和忌讳。节庆吃鱼时,要老大先动筷,其他人才能吃。老大吃鱼头,挡橹(舢舨小老大)吃鱼尾,渔捞手吃中段,不能吃错。曾发生过挡橹未吃到鱼尾,把橹板锯断的事,老板只能忍气吞声道歉。渔民信奉小孩吃了鱼头会捉鱼、吃了鱼尾会摇船、吃了鱼翅会游泳、吃了鱼子会变笨、吃了鱼脸上的无情肉会“小气”。小孩吃鱼规矩多,但捕捞到螃蟹,就烧上一盆,任由孩子玩耍取食,现在看来,螃蟹要比鱼值钱得多,可能就不能这么任由取食了。

  渔民的婚宴很丰盛,特别是婚后请女方亲戚的“新亲酒”,规格更高。要先上蜜饯、糕点、水果等16盘茶点,喝桂圆茶。茶后上鸡、鸭、牛肉等16只冷盆,开始喝酒。接着上南北货做的10道“新菜”,再上禽、畜做的10道“老菜”。然后上全鸡、全鸭、四喜肉、狮子头等10道大菜。每上一道菜,用同样原料配做一道汤一同上桌。每道菜用碗装六七成,菜肴不可重样。最后是四道点心。每桌人数可多可少,人多只要围坐的圈子大一些。入席的人数要成双,上菜的人也要成双。桌上不能有单纯的白色,白糖上要放红枣,白饭上要放荸荠。凡是上席的碗碟席间不能收,到最后统一卸席,这是对客人的尊敬,又能检点“吃了多少碗”。收碗的多少可看出酒席的丰盛,一般有七八十碗,多的有一百多碗。

  现在渔民的船上生活也有变化,不再是一日三餐有鱼虾了,讲究荤素搭配,也不能无偿在渔船上拿饭鱼了。原来不登大雅之堂的螃蟹、鳗鲡、甲鱼等成了水产中的贵族,都送到宾馆、饭店卖个好价钱。其他的禁忌,也随时代变异:吃鱼翻身可以,把鱼碗抛到湖里也无所谓。但在老年渔民中,还是喜欢原来的渔民生活,忘不了那些古老而有趣的习惯和习俗。

  太湖大渔船长约25米,宽近5米,深3米多,载重六七十吨,有七道桅杆,是国内湖泊中最大的捕捞船。捕捞操作在甲板上,生活起居在甲板下,操作方便,居住舒适。中间有船楼,又称烟棚,宽敞明亮,两边是活的挡板,前后有移门,冬天避风保暖,夏天通风阴凉,是会客、吃饭、休息的场所。以船楼为界,前甲板是捕捞兼祭典区,主桅前的甲板称“大板面”,是赕佛、结婚拜堂的场所;二桅前是“头板面”,是祭祖等活动的地方。婚宴时,娘舅靠大桅,姑夫倚二桅。后甲板是生活区,融合了吴地“明堂、暗房、亮灶”的居住习俗,寓意明堂有福、暗房聚财、亮灶发禄。船尾有挑出的“踏桥”,放置盆栽花草和晒放杂物。两侧有木制对称的“坑棚”和小棚,是卫生间和储藏室。

  大渔船共有十三个船舱,其中船头、大舱、夹舱、伙舱、大船艄、小船艄六个舱是生活舱。船头有前后并列的四个铺位,船梁上有一对木质桃形的“引子”,供上下舱踏脚用,是船工的住宿舱。大舱最宽敞,是重大活动的场所。旧时渔民办船学,十多位学生合请一位老师,随船读书,轮到“供学”时,大舱白天读书,晚上住宿。夹舱是小卧舱,是祖父母的卧室或放置生活用品。伙舱在船楼下面,半敞开式,由“梯档”上下。木灶对面有尺许高的“高床”,是渔船上照看篷索网张“看船郎”的住处。厨房用具俱全,都用木框或铁丝固定,连两只陶制行灶也由木灶面固定,烟囱伸向船外,灶门开成5乘10公分的鸭蛋形,省柴又不冒烟,用硬柴做出的饭又松又香。

  伙舱前通“大艄”的是主卧舱,若儿子结婚,父母要让出来作新房。兄弟多的按哥东弟西或“品”字形安排床位,床与床之间由移门或门帘相隔。此时的 “大船舱”就成了父母的卧室。渔民一年四季只脱一件外套和衣而卧,以应付突出事件。湖中没有蚊子,夏天男的就睡在甲板上,妇女和孩子睡船楼,其他季节就住在船舱,上有双层甲板,遮风避雨,下铺“替舱板”,冬暖夏凉,平整清洁;舱深一米半左右,人可直立活动。如遇下雨,只要背风撑起能调节的“平基板”,舱内滴水不漏,光线充足。清代朱彝尊有“谁信眾船万斛宽,舟居反比陆居安,但得眾船为赘婿,千金不羡陆家姑”的赞叹。很可惜朱老夫子没有看到刮风下雨,那“开花浪”嘭嘭地撞击船体,人像睡在皮鼓上,随浪向上一弹一弹,嘭嘭之声回旋在闷热的船舱里,震得耳膜嗡嗡作响,早晨一看,孩子都滚到船舱的一侧了,“陆家姑”就不会住这种房子。妇女活动在船楼为界的后半部,不随便到前甲板,嬉称“后半只”。这是因为船上单身男性多,活动空间小,保护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有一定的约束力和道德规范。刚到陆上定居时,有的渔民不习惯,眼睁睁看着房顶、望砖、椽子,心里不踏实,就干脆铺上平基搭上船棚,在“屋上屋”睡觉。也有将地板当成替舱板,把一块地板做成活动的,存放小物品。 现在,年深月久,有的渔民造起了小别墅,装饰豪华,已和过去的船上生活“拜拜”了!

  渔民生活在水上,以舟代步。大船无橹无桨,靠风行驶。顺风时篷开左右,如飞鸟展翅,六级风时速20公里,既快又稳,有“神仙眼热扯篷船”之说;横风时下舷放两块“披水板”,船微斜向前直驶;八级风时三分之一的船底露出水面,用脚顶住船舷才能坐稳;逆风时“调戗”成“之”字形向前航行,宛如湖上的盘山公路,七拐八弯航行了许多路,只前进了三分之一。大风时,老大注目船头,右手掌舵,左手牵篷脚索,阵风时放松篷脚索,过后拉紧,使风帆受力均匀,其余人屹立在风口中,听从老大指挥,各司其职。扯“足篷船”要头重脚轻,落得过低,浪速超过了船速,要左右摇晃,要调节到船恰好在浪尖前,才能快速安全。九级大风,仍可正常航行。

  船老大每天清晨、傍晚都要观天测风,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全年刮风的规律,将节令与“神诞”连在一起,一年有20个风信,又称“报头”、“风报”。如正月十二开印报、正月半三官报、二月初二土地报、二月初八大帝报、二月十九观音报、二月廿八老和尚过江、三月初三芦青报、三月廿三娘娘报、四月二十谷雨报、五月初六立夏报、九月初九重阳报、九月十三皮匠报、九月十九观音报、九月廿六一头风、十月初五五风信、十月半三官报、十月三十黎星报、十一月初八立冬报、十一月廿二小雪报、十二月初七大雪报。 在这些风信的前后一二天,要刮六七级大风,至今仍作为预测刮风的依据,准确率较高。

  每艘渔船有一条舢舨作代步工具。儿童会走路就会吊绷,能握住橹就会摇舢舨。舢舨方头、平底、短身,载重一吨左右,像只半封闭的火柴盒,七八级的大风照常行驶。有时波浪落差四五米,舢舨抛上浪尖,如蹿上了山顶,周围浊浪滔天,天水混沌一片,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落入波谷,象跌入水桶,滚动的黄色水墙伸手可及,只剩头顶一方青天。初上舢舨的人,要不了几个颠簸,就会天翻地覆,肚子里的东西全部吐出来了。渔民却能纹丝不动地站着,随着波浪跳跃操作,是从小练就的硬功夫。

  太湖渔民的衣、食、住、行,现在大不一样了,可以说是:衣穿新潮、食兼八荤、住进高楼、行靠机车。这是渔民盼望的变化,年轻人很快适应,老年人么,还有点怀旧,但看着后代子孙事业兴旺,生活幸福,比上代头好上加好,也就笑着度晚年了!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3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