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会馆是明、清两代特点历史条件的产物,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和人口流动,促成会馆的诞生和勃兴。会馆,顾名思义,“会”是聚会的意思,“馆”是宾客聚居的房舍,就是聚会和聚居之场所。会馆是明清时易籍人在客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
最早出现的会馆是在明永乐年间,安徽芜湖人在北京设置了芜湖会馆。在京任工部主事的京官俞谟(安徽芜湖人)于明永乐(1403年——1424年)在前门外(长巷上三条胡同)买地建造旅舍,以作亲朋寓居或涉足商界活动洽淡之所。俞谟后来辞官时,将产业交给了同籍的京官晋俭,这这样就形成了同籍人共同聚会的场所——芜湖会馆。后来数十年间,各省在京师纷建会馆成为时尚。这些会馆大体有三类:一是为官绅乔寓之馆,二是既为官绅又为科举士子住居的馆所;三是专门为赴科士子住读之所。一、二两类在北京内城,第三类建在京师外城。而官绅、科举兼顾的会馆尤得以昌盛。在明嘉靖(1522年——1567年),由于明都北移,南商进京,外省行商在北京竞争。外省行邦云集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外,开拓商市,为解决洽淡场所,工商会馆在京城率先兴起,并成为京师南城的民居建筑。所以,商人涉足会馆,最早也是在北京。明清时期,各省在北京的会馆和工商会馆,达500余处。其中四川的会馆在京师前后有16处,既有省级的,也有府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