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宝鸡擀面皮 岐山擀面皮 陕西凉皮 凉皮方便包 5包包邮 原价9.9 现价5.9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各地民俗>>正文

壶口斗鼓

2007-2-3 10:09:00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壶口斗鼓是陕北民间传统鼓舞艺术中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源于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旁,流传于陕西省宜川县黄河沿岸的壶口乡、高柏乡一带。“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这是对壶口瀑布的描写,也正是壶口斗鼓的写照。壶口斗鼓融舞蹈、武术、打击乐为一体,具有高亢昂扬,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威猛刚烈等特点。表现了黄河儿女征服困难的豪情,融合了黄土高原人乐观奔放、坚韧不拔的性格。

  四千多年前,黄河洪水泛滥。我国最古老的经书《尚书》中讲到大禹治水,《诗经》中也有大禹治水。在那场空前浩劫中,大禹怀抱济世拯物之心,以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坚韧不拔地治理黄河,以至三过家门而不入。传说他的妻子涂山氏是宜川县阁楼乡依锦人,故而当地人尊称大禹为姑父,至今依锦村还有为大禹修建的姑父庙,而一直守望大禹的涂山氏则化作大山躺在壶口瀑布的岸边。

  《水经注》记载:“禹治水,壶口始”,传说,大禹在治理黄河时,黄河里有一条蛟龙兴风作浪,大禹奋力擒拿它,人们在黄河岸边摆起了鼓阵,成千面锣鼓争抢着涌向瀑布,他们用气势冲天的鼓声来压住黄河的怒吼声,以此来震住黄河的蛟龙,为禹王爷击鼓助威,所以形成了斗鼓。当大禹将蛟龙压在壶口的十里龙槽中之后,人们擂鼓庆祝胜利。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从此以后,斗鼓就成为壶口民间庆祝成功喜悦的一种形式,流传至今。

  每到农闲季节,各乡都有自己的庙会,十里八乡的村民们抬出锣鼓,欢聚一场。在未见其形时,数十里外早闻斗鼓之声,如雷贯耳,山鸣谷应。及至近前,则如闻虎啸狮吼,地动天摇。鼓手头扎英雄结,胸挎尺六鼓、手持硬木椎;镲手身披战士袍,脚踏皂布鞋,手执青铜镲。双方列队相向,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演奏时从擂鼓开始,起伏相间,张弛结合,如同摆开一个接一个的战阵,前后进退,左右开合。分开时象八卦,云集阴阳双合,一忽而狂风卷残云,一忽而猛雨打枯叶;聚合时如神龙,凝聚天地威力,一忽而霹雳摧腐朽,一忽而巨浪击顽石,造成一种刀光剑影的战场意境。那场面让千军辟易、万马萧萧,实在惊人,也着实感人。

  击鼓会的高潮就是斗鼓。斗鼓不仅要比力气和耐力,还要比智慧与技巧。一队鼓手奋勇挑战,另一队鼓手立即作出回应,用惊天动地的鼓声应战。比赛中鼓动镲飞,脚下的黄土飞扬,也合着鼓的节奏上下翻飞。尘土漫处,只闻鼓声激,不见击鼓人,空气似乎也燃烧了起来,人影飘摇,惊心动魄。观众围在鼓手的周边,呼嚎呐喊,以至面红耳赤、声嘶力竭。斗鼓中曾经出现过一方镲划破对方鼓的事,可见其激烈。最后,斗鼓在一方取胜的欢快气氛里结束。

  壶口斗鼓使用的乐器不多,只有鼓、锣、镲三件,却能打出大自然的风雨雷电,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打击技巧的变化有正击、轻击、边击、邦击;镲有擦击、抛击、闷击、平击;每种击法还可细分,共打法技巧不下几十种。传统配置比例是一鼓对一镲。演奏方法是主鼓指挥,锣主奏,群镲齐鸣,众鼓争威,上百面鼓,成百付镲,共鸣齐奏时,如天地轰鸣,使人感受到当年大禹征服蛟龙的威风。

  表演时,表演者结合鼓点节奏场面变化,作出种种舞姿身段。鼓手有“左右开弓”、“马步冲击”、“穿插对打”、“开合斗打”;锣手有“反扣前冲”、“回扣后弓”;镲手有“双人对镲”、“大镲高翻”、“胸前空翻”,还有“单翻”、“双翻”、“斜叉”、“正叉”等,鼓锣镲在这里变成刀枪剑,演奏者则成为将校卒,威武雄壮,“舞”成了“武”。演奏中巧妙自如地运用了“鼓花”、“锣花”、“镲花”,加之棰腕上的彩带装饰,整个场面显得五彩缤纷,给予人以酣畅淋漓之感,“武”又成了“舞”。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3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