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一缕阳光冲破云层,落在初春薄雾萦绕的汴河上,书生意气的青年行吟于河畔。岸边杨柳刚刚泛出嫩芽,随着丝丝春风起舞,轻轻擦拭平静的河面,荡起阵阵涟漪。岸边,赶着毛驴进城驮碳的脚夫、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的人们、挑着担子匆匆赶往河市的商人……新的一天就在忙碌中开始了。
第十六场·盛世虹桥
画卷《清明上河图》由此展开。然而,眼前所看到的并不是画,而是舞蹈,是舞动的《清明上河图》。
“河图”之风席卷香港
香港回归10周年前夕,31幅唐宋书画真迹神秘地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运抵香港,几天后这批国家一级文物书画将在香港艺术馆展出,为香港回归十周年贺礼。反映中国十二世纪宋朝首都汴京的民生百态和盛世繁华的《清明上河图》也在其中,这幅旷世国宝一直深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新中国成立后,它只“出宫”过两次。
《清明上河图》绘于北宋宣和年间,当时兴学校而废科举,画学因能真实记录民间疾苦,反映事实真相而受到皇上的喜爱。加之当时天下太平,国内鲜有灾害饥荒,国库多有盈余,百姓生活安逸舒适,市场繁荣,翰林学士张择端便奉皇上之命,以清明节为契机,画出了一幅反映汴京百姓生活的图画。画中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惟妙惟肖,密疏相间,有条不紊,表现出张择端高超的艺术概括能力。
画卷在香港一展出便吸引了上万名观众,每名进入《清明上河图卷》展馆的人士只允许逗留三分钟,然而场面仍然很壮观,人群川流不息。这幅近千年的长卷,是中华民族深厚历史的沉淀,至今依然魅力长存。两天后,真迹被换下,但前来参观的观众仍然络绎不绝,丝毫没有减少的痕迹。
此后不久,香港舞蹈团借机将盛世之作《清明上河图》搬上了舞台,以舞剧的形式演绎了这幅历史名画。近郊乡野、入京河道、开封街市、番汉人马、蹴鞠伴射、鳌山灯海……从画家张择端的眼光感悟宋代民间百态。
以现代舞著称的香港舞蹈团,第一次用中国民族舞来演绎历史名画。然而这一尝试却反响非凡,形成一票难求的局面,在香港舞蹈团历史上亦属少见。
秉承历史的创意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在总计5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550多个各色人物,近60只牛、马、骡、驴等牲畜,车、桥、船、房屋也是形形色色,样样俱全。
如果将这550个人悉数搬上舞台似乎不太现实,将牛马驴牵至舞台招摇行走更是不可取。为了更加准确地再现《清明上河图》的意境,主创人员最终决定以诗叙事,其意不在画,而在乎画外的生活百态。以舞会意,简单脱俗,大气而不落俗套,画卷人物尽在演员收放自如的舞蹈中表现出来。
[PageMark]
中国舞蹈史专家王克芬在看完整台舞剧后感叹:“编导们踏踏实实研究历史,严肃认真进行舞蹈创作的精神,是《清明上河图》演出成功的基本保证。”
第五场·社火百戏
相关>>>【百城赋--香港】:倏然十年 繁华锦绣更胜往昔(多图)
此前,有很多艺术团体以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从不同的角度来演绎,就如前段时间在原汴京古城开封上演的《清明上河图青春版》。青春版只是重点截取画卷《清明上河图》上呈现的繁华景象为创作元素,着重表现北宋东京的辉煌历史和繁华景象,以当代开封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理念,引领观众产生对古都开封的心驰神往。
香港舞蹈团此次重新创作,注重于秉承原稿所处的历史时代感,主创人员不仅认真研读了包括宋人笔记、杂录在内的历史文献,还多次赴北京、河南等地采风。他们发现,现在保留下来的许多古老的民间舞种都是从宋代流传下来的,原本唐代宫廷舞十分繁盛,但经历五代之乱,使得许多宫廷中出色的艺人流落民间,反而促使了北宋时民间舞蹈的蓬勃景象。
为了真实反映出历史,主创人员甚至将中国民间传承的艺术绝活,如踩高跷、变脸等直接搬上舞台,真实地运用于舞剧之中。
在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的基础上,以诗歌形式,透过写意的创作手法,把《清明上河图》原作刻画汴河两岸人民生活百态的刹那间境化成由十八个篇章组成的舞蹈诗。
总导演及编舞梁国城说,“写实的画卷,不一定要借助写实的舞美、道具去体现,用诗意的舞蹈、写意化的手法,才能更好地带领观众进入艺术的殿堂,去畅想,去回味。”
[PageMark]
清明上河图(局部)
相关>>>【视频】:香港民俗 古老文化的现代传承
民族元素成为主旋律
为了表现“风摆杨柳”的轻柔,编导创造性地让演员穿上了一双没有后跟的高跟鞋,再配上轻飘的水袖,舞起来惟妙惟肖;为了表现市集中扁担挑夫穿梭来往,将宋代官帽上的帽翅改造成数米之长,弯弯曲曲,十分夸张,舞起来一闪一闪的,倒有几分扁担的神韵;为了表现河市繁荣,船夫运货从汴河上京,逆水行舟,全凭纤夫体力拼搏,宏大的背景图案,波涛汹涌,船夫升帆收缆、分秒必争,会让观众一看就能想象出逆水行舟、乘风破浪的场景。
整台舞剧写实并不是复古,娇柔而不造作,虽然主要运用中国传统舞蹈语汇,但是作品呈现出的是一种清新淡雅的艺术气质。
[PageMark]
第九场·惺惺相惜
相关>>>“惊蛰日,鹅颈桥下打小人”,香港一道古老民俗风景(组图)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在王克芬眼中,《清明上河图》舞剧的成功与高雅而不脱俗的音乐是分不开的。
其实在两年前,作曲家史志有就将这幅画的意境转化为音乐,以中原音乐素材为基础,其中包括豫剧、曲剧、越调、民歌、四平调等。而在这次与舞蹈的配合上,更是突出运用了二胡。其独特的弦质音调,加之豫剧、曲剧、河南小调的伴奏,突出民族旋律的同时,也加进了西方交响乐的元素,以衬托出古都盛世的宏伟壮丽。
为中国舞蹈发展提供了借鉴
在香港演出完后,舞蹈团又带着该剧赶赴内地4个大城市巡演,包括北京、上海、南京和杭州,所到之处无不反响热烈,在南京仅一星期的票房就达到了10万元。11月30日舞剧《清明上河图》在第五届北京国际舞蹈演出季上粉墨登场,这是唯一一台香港地区的舞蹈作品,也是唯一一台使用我国古典舞蹈语汇进行创造的舞蹈作品。
[PageMark]
一部舞剧就这么“火”了,在香港人眼中,这一剧作已然成为香港舞蹈团的代表作,在不断地修饰与改进中,向全世界的人们传播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在王克芬看来,《清明上河图》这样一个大型舞蹈诗的成功为中国艺术市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中国舞蹈历史久远,舞蹈的萌芽和形成时间,可以远溯到人类发展的洪荒时期,远远超出了人类的记忆范围,从人们高兴时围个圈载歌载舞欢庆这种简单的形式,到专业歌舞伎的出现,舞蹈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始终。
相关>>>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