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宝鸡擀面皮 岐山擀面皮 陕西凉皮 凉皮方便包 5包包邮 原价9.9 现价5.9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各地民俗>>正文

宗教祭祀习俗——踩鼓节-贵州苗族祭祀祖宗的节日

2007-11-23 16:05:00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踩鼓节-贵州苗族祭祀祖宗的节日

踩鼓节:又称“吃牯脏”,或称“刺牛”、“鼓社祭”,是苗族人民以“江略”血缘氏族为单位,共同祭祀祖宗隆重的节日。是贵州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苗族人认为用大牯牛皮制成的大鼓是祖先灵魂居住的地方,是一个血缘家族的纽带和象征。这种祭祖仪礼包括宰牛祭祖、用牛皮制鼓、祭鼓等一系列宗教礼仪。祭鼓,源于苗族女性始祖妹榜妹留最初是从枫树木蕊里孪生的,由此苗族先民认为人死后灵魂只是一种转移,而枫木牛皮制成的木鼓就是祖先之灵的归宿这所,只有敲击木鼓,才能唤醒祖先的灵魂,因而祭祀祖宗需用砍牛祭鼓的方式来表现。

流传地区

踩鼓节。流传于贵州的凯里、丹寨、雷山等县的苗族地区。

节日来源

这个节日的来历说法不一,但多数说法是祭祀祖先的大恩大德。还有节日源于传说的说法。很古的时候,苗区发生严重的灾害,苗族同胞为躲避灾害,背井离乡,途径漫无天际的大森林时迷失了方向。后经一只啄木鸟引路帮助,才摆脱困境,来到一片富饶的土地上定居。老祖宗在这里艰苦奋斗,重建家园时,为消除劳累,恢复体力,利用农忙的间隙集中休息娱乐。天长日久,即形成踩鼓节的定俗。

仪式过程

踩鼓节每隔七年、九年、十三年举行,才过一次,故有幸到黔东南的苗族村寨参加这 踩鼓节的外地游客并不多。 踩鼓节整个仪式包含旋牛堂、砍牛祭祖、祭鼓等一系列离不开牛和鼓的宗教礼仪,旨在不忘祖宗当年从东方迁徙而来的艰辛,希冀祖宗显灵,后代人畜兴旺、生活幸福。砍牛是把牛敬献给祖先,让魂归东方的先祖有牛这种忠实、勤劳的伙伴。

主要祭祀活动准备

每一个苗寨都养一头膘肥体壮的大水牯牛,这头牛不从事生产劳动,专门养着比赛用。到比赛的前几天,要吃嫩草和糯米饭,比赛时还要装扮起来。

苗族斗牛

比赛这天,各寨的都牵到斗牛场上,围观的人群站满山坡斗牛时各寨的牛都排好轮次。开始前,由有声望的寨老把酒洒在斗牛场上。斗牛开始,铁炮冲天,喊声震地,锣鼓齐鸣,鞭炮声,吆喝声响成一片。两头水牯牛头顶头相斗,打得难解难分,节日达到了高潮。斗牛酣战以后,或成平局,或一胜—败,宣告结束。获胜的牛所属的苗寨,要给斗牛披红戴花,还要“封王”,敲锣鼓,吹芦笙,跳起欢乐的舞蹈,为“牛王”凯旋庆贺。

祭祀

踩鼓节祭祖时要杀牛,由鬼师祭祀,口中念念有词。祭奠完毕后要吃酒,不管是亲朋好友,过路看客,都要以酒肉招待。所有的人都一醉方休。

青年主要活动

在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猪场天,苗族青年男女自动聚集于当地规定的歌场上踩鼓。这种鼓是用实心楠木挖空、两端绷以牛皮作成的。届时,由一个有威望的老人,将放在他家的楠木鼓和鼓架一齐搬进鼓场,并用力敲鼓,人们都闻声前来翩翩起舞,年轻人趁机择偶;老年人也穿着新衣,围着楠木鼓唱古歌。舞毕,姑娘们便拿出亲手编织的花带,敬献在楠木鼓上,表示对楠木鼓的感恩。人们尽情欢唱,直到天黑才离开鼓场。最后,由鼓主把楠木鼓抬回家,端放于楼上。每逢节日还要用鱼肉敬祭楠木鼓。

节日这天,苗家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汇集踩鼓场上。老人们穿着自织的青色土布长衫和新鞋;姑娘们则个个身穿刺绣有花纹图案的新衣新裤,扎围腰,佩戴银花银乌和项圈手镯之类的装饰品,其目的有二,一则为美;二则是在小伙子面前"亮家底"。这一带的旧习以为,不戴银器的姑娘没有出息,伙子不愿意同她建立恋爱关物中心,另两位姑娘两手各执一根鼓棒在鼓的两面按同一鼓点敲打。人们围着鼓手,女性在里,男性在外,踩着鼓点按顺时针方向跳踩鼓舞。舞蹈轻松热烈,动作欢快,舞步舞姿反复巡回交替,主要有"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3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