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宝鸡擀面皮 岐山擀面皮 陕西凉皮 凉皮方便包 5包包邮 原价9.9 现价5.9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各地民俗>>正文

鱼猎农牧习俗——贵州雷公山区苗族渔猎

2007-11-23 14:13:00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雷公山区苗族渔猎

    作为传统的稻作民族,苗族千百年来就与水田有着深厚的感情,水稻也被他们视为植物的“三宝”之首,苗族从江南水乡迁居山区后,因地制宜创造了梯田这种独特的农耕文化。

梯田是怎样来的呢?苗族中有这样一则传说:很久以前,祖先没有田,种不出庄稼,他们吃的是草木、石头、沙子和泥土,后来才用角开垦出这一丘丘梯田。所以苗族古歌中谈到始祖姜央开田时说:“他到斜坡去挖土,到平地去开田。他用衣袖作撮箕,’。

    手指当钉耙,牛角当铁钎。”林也被赋予神性,谁也不敢乱砍。村边林中的古树在当地人眼中也是神灵居住之所,不仅不能砍伐,逢年过节还要给它敬酒献肉。如此等等客观上都起到了保护森林的作用。,

    当地苗族的传统渔猎习俗一定程度上也对保护野生动物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们认为所有的猎物都是山神饲养的“牲畜”,出猎前要确定时日的凶吉,所以《苗族史诗》中说“危日酉日宜捕鸟”,而其他时间就难有收获。还有头一天晚上夫妻不能同房,出猎时不能说打猎,而要说“与野兽玩”,否则都可能空手而归。而大鲵、蛇等被视为龙属,蛇还是祖先的化身,不打不食。在渔猎中非经正常劳动而获取东西的现象,被苗族人视为不祥之兆,须杀牲祈神禳解。一次,雷公山区雷山县迪气村的一位年轻人到田里钓鱼,几个钟头仍一无所获,正要收竿时,田边林中突然飞出一只山鸡,正巧挂着鱼钓,并将鱼竿带到林间,待他追上,山鸡已奄奄一息,他将山鸡捡回家,赶紧杀了一只大红公鸡祭了“神”,并邀上几个叔伯兄弟才敢吃那只“不义之财”。虽然有些猎俗大多无科学可言,但却是苗族传统观念中崇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某种体现。

    而那一垄挨着一垄,从山脚一直到山顶的梯田更是这种体现的最佳实证。

    作为传统的稻作民族,苗族千百年来就与水田有着深厚的感情,水稻也被他们视为植物的“三宝”之首,苗族从江南水乡迁居山区后,因地制宜创造了梯田这种独特的农耕文化。

    梯田是怎样来的呢?苗族中有这样一则传说:很久以前,祖先没有田,种不出庄稼,他们吃的是草木、石头、沙子和泥土,后来才用角开垦出这一丘丘梯田。所以苗族古歌中谈到始祖姜央开田时说:“他到斜坡去挖土,到平地去开田。他用衣袖作撮箕,手指当钉耙,牛角当铁钎。”

    人们开田时除了考虑阳光、水源等自然因素外,还有许多习俗必须遵守。选好开田的地方后,要先在那里燃上三炷香,把香头朝地下摇几摇说:“蚯蚓毛虫走远点,凶龙水龙走远点,今天是平定日,今天是好日子,我要;挖山砌田了,坚若石,硬若崖,随砌随紧。”

    这是因为苗族认为万物有灵,随意动土可能会伤及其他生灵,所以要事先请它们让开并原谅,否则造的田可能会坍塌。

    每块新田竣工前都要在中央留个小土包,称为田心,最后请舅舅或姑父来挖掉,客人来时要带一壶酒、一只鸭和一篮糯米饭,主人家也需备一只鸭,并以酒饭待之,即为竣工典礼。正如《苗族史诗》叙述的:“主人拿来一只鸭,客人拿来一壶酒,动手来挖小川包,山包挖好了,田也修好了,宰鸭喝酒来庆贺。”

    面对一层层的梯田,你也许会问水源从何而来呢?过去雷公山区原始森林密布,一般年景森林涵养的水源足资灌溉需要,所以当地才有山高水高之说。即使遇上大旱之年,还可以用水车、连筒把涧水抽上来。正如清代史籍《苗疆闻见录》中所说:“苗有取水器日连筒,以大竹为之,按笋斗合,随山势上下吸取涧水,可逆流至数十丈。”

    每一条田垄上,大多有一两棵杉树,你可别小看它们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起到护堤保坎的作用,但又不致于遮阳,另一方面又可作秋收后堆放稻草的中轴;而且,还是春耕夏耘时挂放饭包的地方。除树之外,人们还在田边地角种植豆、麻之类,

它们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增加收入,皮、叶等也是较好的肥料。

梯田坎上的山棚即为牛圈,由于山路崎岖,田埂狭窄,不便运肥,所以人们就把耕牛放在山上,这样既便于耕田,又可以就地造粪肥田。

    大多数梯田中都喂养有鲤鱼,它能吃掉一些杂草,粪便又司养田。若是薅秧时节,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会捉上一两条鱼,燃起篝火把鱼和青辣椒烧熟,加上些盐,用作下饭菜,其味之美,其香之浓,其色之佳,真让人垂涎三尺。秋收后,除几条母鱼外,其余的捉来剖好,拌上糯米面放入坛中做成腌鱼,以备他日享用。为了保证田中母鱼顺利越冬,要砍些树枝桠放在田中央水深处搭成鱼窝,用以避寒和防止鸟兽之害。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3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