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宝鸡擀面皮 岐山擀面皮 陕西凉皮 凉皮方便包 5包包邮 原价9.9 现价5.9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各地民俗>>正文

体育竞技习俗——福建体育竞技-篮球

2007-11-13 14:46:00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篮球运动于20世纪初传入福建。清光绪三十年(1904)至民国4年(1915),厦门同文书院、莆田哲理书院、福州格致书院、英华书院等教会学校以及福州、厦门基督教青年会,已有开展篮球活动,民国6年(1917)前后,福、厦基督教青年会体育部举办篮球培训班,由美籍青年会理事福铭、篮球教练员孟绰列讲授篮球技术,为教会学校培训一批篮球教练员。

    进入20年代,教会学校和公、私立学校都将篮球作为体育活动之一,经常举行校际间篮球“友谊赛”或“对抗赛”,从而推进了学校篮球运动的发展。民国9年(1920)在厦门举行的福建省第1次学校联合运动会上,首次设篮球竞赛项目。此后,省历届学校联合运动会都设有篮球竞赛项目。

    30年代和40年代,篮球运动有新的进展。从民国19年(1930)至37年(1948),福建省男女篮球队(以下简称省男女篮)先后参加民国政府举办的第4至7届全运会篮球比赛,除省女篮球第6、7届全运会篮球比赛第3名和第2名外,其余各届全运会篮球比赛,省男子篮不是在初赛时失利、就是在决赛中被淘汰。与此同时,篮球运动逐渐从学校推向社会,民国23年(1934)省运会的参赛单位,由原学校组队改为以县为单位组队,第4、5两届省运会篮球比赛,就有20个县队,360名运动员参赛,思明县(今厦门市)男女篮蝉联冠军。抗日战争期间,随着省立福州公共体育场和沿海城市学校迁入内地,推动了山区篮球运动的开展。此时,闽北、闽东两地区,相继举行3次区域性运动会,均有篮球竞赛项目。民国28年(1939),省立公共体育场在沙县省立福州中学操场举行体育表演义卖,有“白队”、“群声”、“剧教”、“扬星”、“榕青”等篮坛劲旅参加表演赛,门票收入200余元作为体育界人士的捐献,购买抗日飞机。民国23年(1934)至35年(1946)间,著名侨乡的厦门男女篮和晋江男篮,率先出访新加坡、马来亚和香港等地。嗣后,菲律宾华侨“中西校友”男篮、“群声”男篮、“黑白”男女篮也相继来闽访问比赛。尤其“群声”男篮来访问时,带来的新颖技术,为后来福建篮球运动创立南派快速风格奠定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篮球运动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的新时期。50年代初,篮球运动已比较普及,据1952年调查,全省67个县,有64个县城区群众喜爱这项运动,每逢“节假日”和工余,篮球比赛成为城镇职工锻炼身体活跃文化生活的不可缺少内容。广大农村也开始兴起篮球活动,1956年,省举办首届农村基层篮球赛,有22个农业社球队参赛,晋江东明农业社男篮获得冠军。在这次篮球赛的推动下,著名侨乡的晋江县,村村有篮球场,乡乡的篮球队,每逢“节假日”都举办篮球杯赛,由华侨资助奖品,被誉为“福建篮球之乡”。

    这个时期,省级篮球“锦标赛”、“等级赛”、“联赛”已形成制度化,并3次组织省男女队参加华东区和全国大中城市篮球比赛,并向华东区体训班输送了郑双江、施义筱、张建象和吴慧琼等4名男女优秀选手。

    1957年,在普及篮球运动基础上,从全省各地选拔一批篮球选手,正式组建福建省篮球优秀运动队。经过有计划的系统训练和比赛实践,福建篮球队无论在技、战术或身体素质上均有所提高,但毕竟建队较晚,在全国篮球等级联赛上,没有能跨进全国篮球甲级队行列。1959年参加在杭州举行的第1届全运会篮球预赛,未能获得进京决赛权。

    60年代初,遇到国民经济暂时困难,优秀运动队的训练受到较大影响。尔后在“缩短战线,保证重点”的方针和“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下,经过全队教练员、运动员的艰苦奋斗,从实际出发,改进训练方法,走自己的道路,才打开福建篮球运动的新局面,省女篮率先跨入全国篮球甲级队行列。1963年省男篮也晋升入全国篮球甲级行列。1965年,以何仁义、严哲英、赖竞忠、蔡衍华、陈渊源为主力阵容的福建男篮,在北京篮球邀请赛上,连克闻名全国身材高大的3支篮坛劲旅,誉满京畿,后受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副总理贺龙的赞扬。在第2届全运会篮球决赛上名列第7名,并向国家队输送了何仁义、赖竞忠2名优秀选手。

    60年代后期,正当福建篮球队向新的高峰攀登之际,遇到“文化大革命”,从此比赛中断、球场荒废,人员下放,训练终止,贻误了一代运动员的青春年华。

    70年代初,省篮球队虽然恢复,但运动队伍的“断裂层”已经形成,一时难以全面恢复。1972年在全国5项球类运动会上,由于队伍老化,省男女篮比赛成绩与60年代初期相比有所逊色。此后,为填补这一“断裂层”,在重建基层业余篮球训练网的同时,增建优秀运动队的二三线队伍,加强了技、战术基础训练,这样一批篮坛新秀,又先后培养出来。1973年,省女篮在杭州全国篮球联赛上名列全国第6名。1977年,省男篮在沈阳全国篮球联赛上名列全国第5名,为建队以来在全国篮球联赛上获得的最好名次,并向国家队输送了叶顺水、郑中元、孙卫国(女)3名优秀选手。在此期间,省男篮首次赴缅甸访问比赛获全胜。1978年全国篮球等级联赛恢复后,省女篮从全国篮球丙级队晋升入乙级队,省男篮仍居于全国篮球甲级队行列。1979年省男女篮参加第4届全运会篮球预赛,但只男篮获决赛权,名列全运会篮球决赛第11名。同年在香港篮球邀请赛上,省男篮获埠际冠军和国际季军,省女篮获埠际、国际双冠军。

    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给篮球运动带来生机和活力。这个时期,不仅埠际间篮球“邀请赛”、“协作赛”、“杯赛”较为活跃,一些厂家也开始创办自己的球队,如泉州面粉厂创办篮球队,福州汽车厂赞助办篮球优秀运动队。同时,在优秀运动队招收新队员上,也开始进行改革,采用“登报”、“公告”等形式在全省城乡公开招聘队员。因此,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比任何时期都好。新招45名队员,男队员平均身高为1.88米,女队员平均身高1.77米,比70年代平均身高(男1.87米、女1.71米)略有提高。然而,这一时期由于队伍不断更新,竞赛规则变化,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教练队伍调整频繁等原因,在全国篮球等级联赛和第5、6届全运会篮球预赛上,运动成绩都不理想,一直徘徊在全国篮球乙级队水准。1986年,建立主教练训练责任制后,运动水平略有提高,尤其省女篮进步较快,1987年参加在汕头举行的第6届全运会篮球预赛上获第3名,为参加历届全运会预赛获得最好名次。同年11月参加在冷水滩举行的全国女篮名次赛上,获第13名。

训 练 与 技 术
    
    民国时期,篮球运动员的训练,多凭个人的爱好,自发摸索,缺乏一套科学系统训练方法和高水平的教练指导。每逢篮球大赛,往往采用临时选拔组队,短期集训参赛的办法,因而运动成绩平平,据省男女篮参加民国政府举办的第4届至第7届全运会的17场篮球比赛的统计:男队平均每场得34.7分,女队平均每场得34.3分。然而,40年代后期,经过个人业余刻苦训练,也练出一批尖子运动员,如闽南侨乡的蔡连科、蔡文章、黄柏龄、郑恭敬等著名选手,都是从小酷爱篮球运动,坚持业余锻炼,练出一二手“绝招”,盛名一时的。

    1949年末至1957年初的9年时间里,福建篮球运动员,仍处于分散、业余、自发无系统训练状态,每逢国内大赛,仍然沿袭过去的临时组队,短期集训,匆促参赛的办法。因而,1951年、1953年和1955年3次参加华东区和全国篮球比赛中成绩未列榜首。1957年,从全省各地选拔24名男女优秀选手,成立省篮球优秀运动队。他们多数来自各地学校学生,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速度、弹跳和灵活性方面较好,有的还具有南派快速风格,善于快攻战术。建队初,郑双江兼任男女队教练员,1958年从厦门大学和空军某部调来华炳泉、郑国光充任专职教练员。这个时期,比较注重于队员的“传球”、“运球”、“投篮”和“二三人小组配合”及“内外线进攻”等基本功的训练。经过两年的系统训练和实践锻炼,队员无论在运动技术或身体素质上均有一定提高,但由于建队较晚,系统训练时间不长,比赛成绩未能有新的突破。

    60年代初,遇到国民经济暂时困难,物质供应不足,训练不正常。尔后,国民经济好转,全队开展学习中国乒乓球队和日本大松博文大运动量训练法,奋发拼搏,省女篮率先跨进全国篮球甲级队行列,省男篮曾一度“削足适履”照搬“二高”(即用双中锋配打篮下)这一战术,放松了本队快速风格的训练,运动成绩不佳。1963年总结了经验教训,从本队队员身材矮小的实际出发,制定了“以快制高、以准制大”的训练方针,强化以“投篮”、“快攻”和“耐力速度”为中心的技、战术及身体素质训练后,运动成绩才直线上升,于当年跨进全国篮球甲队行列。1964年在全国篮球甲级队联赛上,又获得国家体委两项技术奖(即总投篮和中远距离投篮命中率)。1965年在北京篮球邀请赛上,以“小个打大个”快速风格闻名篮坛,在第2届全运会篮球决赛上,获得第7名,并居参赛队3项技术(即得分数、快攻数、进攻篮板球数)第1名。

    “文化大革命”期间,训练终止,教练员、运动员下放“劳动锻炼”,终止了科学训练的连贯性。

    70年代初,省篮球队虽然恢复,但运动队伍已经老化,后继乏人。为了改变这一困境,1972年开始,一方面重建基层篮球训练网点,并通过竞赛、集训等多种渠道,从基层业余体校、中学和社会上,连续选拔105名(女49名)新苗子,组建二三线优秀运<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3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