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浙江古塔的起源可以上溯到东汉三国时期。东吴赤乌年间,佛教从中原传人浙江,经过磨合期,至南北朝时,浙江大地已是枷蓝遍布,梵音不绝,“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形象的描绘,著名的佛寺有阿育王寺、灵隐寺、天童寺、铁佛寺和大佛寺等。初期的寺院,又称塔院,平面布局仿照印度式样,塔位居佛寺中心,成为寺的主体,塔寺结缘,当知塔源出于此,可惜最初的塔已无实例可寻。据永嘉《罗浮塔碑》记载:“罗浮山,西晋乙卯年(295)曾立浮图,至大宋元丰甲子,得七百九十载……”可知初建之罗浮塔,距今近1700年。据考证,建塔历史如此久远,在全国也属罕见。 唐末五代,浙江佛塔建筑进入鼎盛时期。由于吴越国钱氏三代五王都崇信佛教,加之从吴越立国到太平兴国三年(978)纳土归宋,前后近百年时间免遭战乱,社会安宁,经济发展,浙江境内浮图营建蔚然成风,钱俶统治时期,“寺塔之建,吴越武肃倍于九国”(朱彝尊语)。
|
|
临安功臣塔建于梁乾化五年(915),吴越国营建的最早佛塔之一,四角五层,原有木构拱塔檐,塔体呈纺锤形,轮廓线柔和优美,具有唐代方塔遗风。 |
宝箧印经塔(东阳南寺塔出土),铸于五代后期,塔基作须弥座,束腰外透雕佛像,塔形独特,为吴越国独有。宝箧印经塔的流行,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
吴越国的佛塔造型,上承唐代丰健之遗风,下启两宋纤秀俊逸之先声。功臣塔 是吴越国最早营建的一座塔,保留了唐代楼阁式方塔的建筑风格;吴越国后期的白塔,建筑结构严谨不苟,浮雕精细生动,是现存五代吴越末期仿木结构建筑中最精美、最真实、最经典的一座,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吴越国的塔除砖结构、砖木混构、石结构和铁铸(如双林寺铁塔)外,还有钱俶仿照印度阿育王造的四万八千座宝箧印经塔。宝箧印经塔 多用金、银、铜、铁铸造,外鎏以金,又名金涂塔,中空似匣,用来藏经,由于塔的造型十分奇特罕见,故很快向外部蔓延,宋元时盛极一时,被仿制移植到寺院中,后又东渡日本,成为日本国佛塔的重要样式。吴越国还涌现出许多身怀绝艺的能工巧匠,杭州人喻皓即是其中之一,他晚年倾心撰写的集建塔实践经验之大成的《木经》三卷,对后世的营造法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宋时期,战乱频繁,人们祈盼佛祖保佑,痴迷于捐财祈福礼佛皈依之事。南宋迁都临安 (杭州),北方宫廷的朱梁画栋、长檐脊兽、斗拱雕刻,迅速融入根基深厚的浙江佛教艺术之中,使浙江古塔建筑得到进一步发展。也许是明山丽水的滋养,浙江宋塔善于表现个性,追求轮廓变化的形式美、立面整体的装饰美,精雕细琢,孜孜以求,形成了刻求变化、精巧俊逸的艺术风格体系,具有浓郁的江南情韵。湖州的飞英塔是一座奇特的塔,属国内孤例,里面是一座雕刻极尽华美的古塔,外面笼罩着一座壮丽的砖木结构塔,外塔的每个楼层,斗拱托起平座挑出塔身,形成周绕回廊,塔内壁又做三层环形游廊,内可绕塔礼佛,外可登高观景,匠心独运,技艺精湛。又如龙游湖镇的舍利塔,在诸多宋塔中自成一类,虽是仿楼阁式木塔形式,但又适应砖结构特点,尤其是砖砌檐角起翘呈欲飞之势,秀丽飘逸,其余构件的做法均一丝不苟、古朴玲珑,是砖塔的经典之作。浙江宋塔具有极高的工艺性,较之前代的塔更富观赏性。
明清两朝,浙江不仅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资财殷实,也是名宦文人来往留居之所,多慷慨好义之士,在科举、风水、堪舆、造园诸多因素影响下,风水塔营建经久不衰。明清风水塔不尚雕饰,多黛瓦粉墙,平实质朴,或峙之山巅江滨,或现于水桥平谷,撷天地灵气,抒人文菁华,表现出传统建筑美学与山水精神结合的和谐境界,勾勒出一幅浙江人文渊薮地的生动画面。
近代,西风东渐,西方建筑文化也开始影响传统的塔文化,塔的概念产生了变化。塔不再局限于佛教范畴,拘泥于传统型制,凡是外观弧高挺拔、上小下大的建筑物都以塔来命名,如灯塔、水塔、钟塔、瞭望塔以及形形色色的纪念塔。塔兼作别用或改作别用,反过来促使了建筑结构艺术形式的发展。
湖州飞英塔始建于唐,今塔建于宋。初为石塔,北宋时于石塔外建砖木结构塔罩护之,形成别具一格的“塔中塔”为国内孤例。飞英塔中的石塔,建于唐咸通年间。 | |
| |
此四塔建于南宋,原在丽水灵山寺,后整体迁移至万象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