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旧时,舟山没有戏班,正如民国版的《定海县志》所言:“邑中无戏班,皆来自甬郡。”据传,最早来舟山演出的是昆班和京班,大约自20世纪20年代起,从宁波来舟山演出的戏班有“新庆丰”、“大连升”、“大四喜”、“蟾月记”、“宋翔记”、“老大鸿寿”等,演出的剧目很多,其中如筱毛豹主演的《狸猫换太子》,韩素秋主演的“盘丝洞”,张翼鹏主演的《安天会》、《锤震四平山》,“碌碌动”(艺名)主演的《青松林》,王其昌主演的《三本铁公鸡》等,长久以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王其昌演的《三本铁公鸡》开打用真刀真枪,演技精湛、动人心魄,一时传为美谈。定海至今还流传这样一句俗话:“煞清爽,王其昌,再要清爽梅兰芳。”所谓“煞清爽”,当指其表演干净利落,动作十分精当。把王其昌跟梅兰芳相提并论,可见人们对王其昌演技的评价之高。老大鸿寿戏班的“碌碌动”(此人演出时脑袋摇动不已,故而得此艺名),一次在金塘演《青松林》,当时没有电灯,照明用汽油灯,碌碌动”演得过分卖力,以致将高挂在堂前的汽油灯敲了下来。金塘一带至今还流传有老大鸿寿徽班,碌碌动生赛(意即过分卖力),汽油灯拷腐三盏”的说法。
老一辈人还记得,民国14年,上荣庙菩萨开光,请来宁波新庆丰昆班演庙台戏,连演十日十夜,盛况空前,连定海附近各岛的居民都赶来看戏。到了20世纪30年代,女子越剧兴起,来舟山演庙台戏的昆班和京班逐渐被越剧戏班所代替。当时的越剧戏班叫“的笃班”,因为演唱时用笃鼓和檀板击节,“的笃”之声不绝,故得此名。后来曲调渐见丰富,到1938年改称越剧。越剧戏班多来自新昌、嵊县,比较著名的有“和合舞台”、“徐兴舞台”、“梅艳琴剧社”等。常演的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龙凤锁》、《双珠凤》、《三看御妹》、《白蛇传》、《珍珠塔》、《孟丽君》、《泪洒相思地》等。越剧的曲调清悠婉转,悦耳动听,剧情多为忠孝节义,家庭伦理,男欢女爱,“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之类,且唱句通俗易懂,口音与舟山话接近,不像京昆戏那样难以听懂,所以很受一般市民,特别是妇女们的欢迎,当年看过毛佩卿、汪秀珍、范瑞娟、吕春花、施银花、祝素英、章雪英、林一枝等一些著名演员演出的老人们,至今记忆犹新,说起来如数家珍。
来定海演庙台戏的戏班除昆、京、越之外,还有新昌高腔(绍兴高调)、宁海平调和宁波滩簧,不过这些剧种的戏班来得比较少,演不了几场就走。宁波滩簧又叫“四明文戏”,舟山称作“花鼓戏”,当时多在乡间演出。因其内容以表现男女私情为主,过去视花鼓戏为“淫戏”,有“好女不看花鼓戏”之说。
演庙台戏酬神,具体事务由“柱首”操办。“柱首”与戏班的包班者联系,议定价格、演出时间、剧目等,届时即由包班者负责将戏班拉到指定庙台演出。戏班中除主要演员收入较丰外,其他演员的报酬十分低廉,大部分钱都落进了包班者的腰包。当时流传“一包班,二看鸭”的说法,即言其赚钱容易,不用费多大劲便能获大利。演庙台戏的经费主要来自庙产田的地租收入,各大庙宇都有自己的庙产田。也有私人出资的,一般都是商家或者有钱的士绅。有时候,同一乡镇的两家庙宇同时间演出,大家都想请声望高的戏班来演,于是会发生抢班事件。据说金塘乡就常有这样的事件发生。因为当时金塘只有一个大浦口码头,请来的戏班都得在大浦口上岸。“柱首”们派人候在那里,谁抢到好的戏班谁就有面子。
曾经有人利用庙台开戏馆,南门的关爷殿、东门的都神殿都开过戏馆。开得最长久的要算南门的火神庙和城东东管庙,自40年代开起一直开到50年代初。东管庙以演京剧为主,火神庙主要演越剧。这种商业性演出与原来的庙台戏有显著区别,演庙台戏是酬神的,而开戏馆则是为了赚钱。
现在,定海城里保存得较完好的庙台有干大圣庙戏台、都神殿庙台和上荣庙台。庙台均呈四方形,长宽在四五米左右。都神殿的庙台较大,台宽6.4米,进深有7.6米。庙台的构造大同小异,以都神殿庙台为例:台四角有4根30厘米见方的青石柱支撑,台正面开“出将”、“入相”两道门,供演员进出;台顶内侧为歇山顶八角形辐射式藻井,饰有龙凤彩绘,四角有精巧的木雕蝙蝠;台顶上方飞檐翘角,屋脊上塑有戏剧人物。整座台建筑精巧,古朴典雅,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准。据说,原来的烟墩花岩庙的庙台很有特色,一座庙内建有三个庙台,呈“品”字形排列。因为花岩庙供奉的夏言明朝时当过宰相,三个庙台取其“一品当朝”之意。每年九月初九,花岩庙演“重阳戏”,连演三日,第一天在西戏台演,第二天在中戏台演,第三天在东戏台演。首场演出时,需有24名演员一齐向夏言神像顶礼膜拜,而当天祭神的猪羊五牲、全鸡全鸭均用来招待戏班。花岩庙和品字形庙台如今已不复存在,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