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宝鸡擀面皮 岐山擀面皮 陕西凉皮 凉皮方便包 5包包邮 原价9.9 现价5.9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各地民俗>>正文

陕西家教、家规

2007-1-11 15:58:00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家教是家族长辈对幼辈子女的教育所形成的习惯,是教育子女成才并形成好的家风的手段之一。
  陕西人民重视家教,有“养不教,父母过”,“严是爱,松是害”,“惯子即害子”等说法。乡下评价某人也有“有家教”、“无家教”的说法。家教,包括育德、育才两方面的教育。家教中以育德为首。仕宦之家,往往用文字写成家训,教育后代。宋张载尤其重视小儿教育。他说:“勿谓小儿无记性,所历事皆不能忘,故养育子者,当其婴孩,鞠子使得所养,令其和气,乃至长而性美,教之示以好恶有常。” (《张子全书》)并主张:“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张子全书·正蒙·有德》)教育后代“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清王鼎在家书中教育儿子说:“在家务安静读书,立定课程作文,不可稍为怠缓。日用度友,须要十分节省,无益之友,万勿相处。”清道光十五年(1835)其子要到长安参加乡试,他给儿子去信,要其子凭真才实学取得功名,万不可利用父亲的地位和威望拉关系走后门。
  普通人家教子受大户人家的影响,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子女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处世做事,用讲故事、说笑话、念歌谣的方式,教育子女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为人,以勤劳、善良、诚实、勇敢为美德,以懒惰、邪恶、欺骗、怯懦为可耻。尤其注重从小事抓起,从小教育。比如待大人和长者要尊敬,以礼相待,笑脸相迎,廉恭好学;吃饭时要不丢饭粒,把饭吃干净,以俭朴为荣。陕西群众尤其注重后代能吃苦,能吃亏,不投机取巧,有恒心,有志气,不三心二意。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家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全新的内容与形式。在德育教育方面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讲文明、讲纪律、讲礼貌、讲卫生、讲道德,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心灵美,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并开展评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家庭德育教育内容大大增加,由自发教育,变为自觉教育,取得明显的效果。
  育才是家教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不同阶层的家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育才习俗,通常育才的过程可以分幼儿、少年和青年三个阶段进行,各阶段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都不相同。
  幼儿阶段,往往通过童谣、谜语、故事等启发子女智慧,灌输基本知识,培养认识世界认识事物的初步能力。比如流传在关中地区的《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两个娃娃唱歌子;
  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娃娃梳辫子;
  你拍三,我拍三,两个娃娃上高山;
  你拍四,我拍四,两上娃娃写大字;
  你拍五,我拍五,两个娃娃来跳舞;
  你拍六,我拍六,两个娃娃交朋友;
  你拍七,我拍七,两个娃娃喂小鸡;
  你拍八,我拍八,两个娃娃吃西瓜;
  你拍九,我拍九,两个娃娃一块走;
  你拍十,我拍十,咱们都不吃冷食。
  
  老奶奶们还给孩子们吟唱各种适宜儿童口味的摇篮曲,比如关中流传的《板凳歌》:
  
  板凳板凳摞摞,里头坐个大哥;
  大哥出来买菜,里头坐个老太;
  老太出来烧香,里头坐个姑娘;
  姑娘出来磕头,里头坐个孙猴;
  孙猴出来犁地,里头坐个公鸡;
  公鸡出来叫鸣,里间坐个黄莺;
  黄莺出来喳喳,里头坐个蚂蚱;
  蚂蚱出来蹦蹦,里头坐个臭虫
  臭虫出来爬爬,里头坐个南瓜;
  南瓜没有籽儿,喷你一脸水儿。
  
  这样的歌谣上口,易记,寓教于乐,孩子们十分愿意听。陕西人民还用快板(也叫练子嘴,顺口溜)等教育小孩,如《两头忙》:
  
  说南乡,道南乡,南乡有个王家庄。
  庄上有个王员外,他家有个大姑娘。
  正月做媒二月娶,三月生了个小儿郎。
  四月爬,五月走,六月叫爹又叫娘,
  七月送在南学把书看,八月开始讲文章。
  九月上京去赶考,十月得中状元郎。
  十一月领旨去上任,十二月告假回故乡。
  三十晚,得了病,到晚也就死他娘。
  明公要问什么话?起名就叫两头忙。
  老奶奶还给孩子们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如大灰狼的故事,懒婆娘的故事,毛野人的故事等等,老奶奶的故事生动有趣,老奶奶的歌谣易记好听,把丰富的人生经验,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孙儿。这些孩儿在温馨、有趣的环境中生活,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
  利用儿童长于背诵的特点,陕西不少知书识理之家,让儿童背诵唐诗:“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等作为启蒙教材教育儿童,也有的让儿童背《三字经》,还有让儿童认四言杂文、五言杂字。这些诗歌儿童不一定听明白,但是让孩子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则是其主要目的。
  一些农村群众对识字不重视,他们认为“龙生龙,凤生凤,种田人的儿子会拿粪。”孩子们只认上几个照门字就行了。但农村群众注重实践教育,经常带孩子们到田间地头,认识庄稼,分清谷子、莠子、麦子、韭菜,拔茅草、挖苦菜、摘酸枣,也带孩子们上山打猎,到河里摸鱼、戏水,让孩子们在广阔的天地里汲取丰富的知识。
  陕西有尚武的习俗,不少家庭从幼儿阶段让孩子们学习一些武术,既可强身健体,又可防不测。
  少年阶段的教育,实质上是家庭职业教育。农家的男孩渐渐学会割草、砍柴、放牛、放羊、采药等一般少年必会的活计,并且开始学习田间农活和作些辅助劳动,如牵性口、点籽、拔草、掰玉米等。
  女孩则要学会涮锅、洗碗、哄娃娃,喂鸡鸭、挖野菜,作简单针线活,甚至剪纸、绣花,还有其它家务活。如果生在匠人、艺人之家,则开始学手艺。许多世代相传的木匠、铁匠、染匠、织布匠、民间戏曲艺人、民间医生等是让后辈在少年时代就精于祖传技艺。在手艺传承中,有将一些祖传绝技、绝艺、秘方传给儿子、不传女儿的习俗。
  青年阶段的育才教育,在农家则是让青年人独立耕田种地,在艺人匠人之家就可以外出闯荡了。
  这个阶段尤其重视实践,重视待人接物,不少人的技艺因此大大提高,并且超过先人,出了新招。
  群众在家庭教育中总结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主要是教育要早,要严,要细,要经常,要实用,在长期的家庭教育中,总结出不少的好谚语、格言,如“人前教子,枕上教妻”,“先教自己,后教别人”,惯子即害子”,“跟好人,出好人,跟上巫婆会跳神”,“小小偷针,大了抽筋”等,这些家庭教育的经验之谈,现在也不无可取之处。
  为了进行家庭教育,旧时不少家族有其独特的家规。家规也叫家法或家约,是旧式家族家长训诫和制裁家族成员的规则和条例,家族成员之间共同遵守实行,是一种不成文的规则。家教和家规是“教”与“管”的结合。旧的家规是和封建礼教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忠孝节义,提倡仁义礼智信,同时戒淫、赌,戒欺、诈、伪,虽然有独裁专制和封建糟粕的一面,但也有促使家庭成员惩恶扬善的一面。不少家族对后代违犯家规者有惩罚和制裁的措施。轻则罚跪,对犯上者斟酒叩头,赔礼道歉,求得谅解;重则捆绑吊打,让其受皮肉之苦,以示惩戒;还有软禁、不让外出等办法。旧的家规对家庭成员有约束力,也有可借鉴之处。
  现在,陕西一些地方的家族在批判继承旧家规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新的家规,用来抵制恶习陋俗对子女的侵蚀,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报载,有一个姓高的农民订了“三不”家规:“不义之财不取,不道德的事不做,不文明的话不说。”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3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