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立夏风俗
2007-1-11 15:29:00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立夏,岁时节气名,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据传说远在古代,黄河流域一带的气候变化,在夏季出现了“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的现象,标志着夏季开始。这时农作物生长旺盛,田间管理日益繁忙。农谚云:“夏三朝遍地锄”、“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入夏以后人们急需“风调雨顺”,勤事农耕。陕西地处黄河流域,属大陆性气候,入夏以后天气渐热,气温高达42℃。有雨主水涝,无雨主干旱,所以在夏季得有防止干旱水涝的两手准备。如果久旱不雨,民间就会出现各种求神祈雨活动。
立夏节
每年公历5月5日或6日为立夏节,时间长了,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节日风俗。全省大部分地区的人民,都喜欢过这个节日。这种风俗由来已久,据《礼祀·月令》记载:在周代是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到南郊迎夏,并举行祭祀炎帝、祝融的仪式。汉代仍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载:“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触,车旗服饰皆赤,歌《朱明》、八佾舞(云翘)之舞。”到了宋代礼节更繁,除迎夏活动外,还要祀南岳衡山于衡州,祀南镇会稽山于越州,祀南海于广州,祀江渎于成都。
明代有尝新风俗,清代有祭神、尝新、馈节、秤人、烹新茶等风俗。顾禄《清嘉录》载:“立夏日,家设樱桃、青梅、榻麦,供神享先,名日立夏见三新。每户以大秤权人轻重。又有取隔岁撑门炭烹茶以饮,免痉夏。”陕西境内各地都有在立夏日观看天气的阴晴,预卜来年丰歉的风俗。
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每年公历6月22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90°(夏至点)时开始。《三礼义宗》:“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谓三至。”此日,北半球白昼最长,为夏季开始。其阳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动,白昼渐短。此时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农村忙于田间管理。《史记·封禅书》:“夏日至,祭地祗。皆用乐舞,两神乃可得而礼也。”此俗历代相传。至清代每逢夏至,大祀方泽,仍为国家的大典。是日,民间吃白面,谚语云:“冬至的饺子,夏至的面。”夏至后有喜吃凉食的习惯,如粽子、凉粉、凉面等食品。
探夏
探夏又称“避凉”。流行于陕西南部和关中地区。每年将入盛夏时,娘家给出嫁的女儿送去凉席、草帽、扇子、蚊帐、夏衣等,以示关心女儿健康地度过酷夏。《岐山县志》载:“六月六日新嫁女,母家授以单衣。”陕南竹器多,多送凉席、扇子、蚊帐等。关中地区凤翔、渭南等地,是产麦地区。该地区的手工编织业很发达。“凤翔有三宝,东湖的柳、柳林的酒,女人的手。”“女人的手”即指风翔县妇女的编织物很精巧。特别是用麦杆编织的草帽驰名,每年入夏,妇女将编织好的草帽——
“凤翔帽”送给亲友,尤其是在探夏时,娘家人给女婿送的避凉物品中,总离不了一顶精制的“凤翔帽”。
看麦梢黄
在陕西关中地区,每年清明节后,麦子快要成熟的时候,出嫁的女儿要到娘家去探望,问候夏收的准备情况。女婿、女儿如同过节日一样,携带礼品如油旋馍、黄杏、黄瓜等新鲜水果或蔬菜,去慰问娘家人。农谚云:“麦梢黄,女看娘;卸了拨枷,娘看冤家。”意思是夏忙前,女儿去询问娘家的麦收准备情况;忙罢后,母亲再探望女儿,关心女儿的操劳情况。
忙罢会
在陕西关中一带的广大地区,普遍在夏忙结束后,即农历六、七月间,各村都约定日子过会。农村把这种会叫做“村会”或“油塔会”(因过会送的礼品是油塔馍)。有的村子和当地庙会结合起来,唱大戏或小戏以资助兴。会期间,女婿、外甥拿上油馍20个,外加酒肉或时兴鲜果作为“忙罢礼”,送于娘家或舅家。
村会是几代人几百年形成的,届时姑家姨家,老小舅家以及亲朋厚友,都来庆贺。是一个亲戚朋友大聚会的日子,显得十分热闹昌盛。聚会人的多少,身份地位,显示着这人家的人缘、政治、经济生活的关系,所以人们都十分重视过好村会。
三伏天
“伏”是隐伏以避盛暑的意思。夏历以干支纪日,从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起入初伏,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每伏各占10天,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约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下旬这段时间。古时,三伏中的祭祀活动是受到重视的,为皇帝者要率群臣着朱色礼服去南郊“迎夏”。西汉时在三伏的头一天要给百官赐肉。两宋时要把宫廷窖藏的天然冰块赏给大臣解暑。近代民间普遍有喝“伏子酒”的风俗习惯,伏子酒是用大麦酿制成的,喝伏子酒可以清凉解渴,还可以帮助消化。另外,农村在每年6月6日用酒浆祭奠祖坟墓,名为“解清暑”(见《延长县志》),绥德一带的人民,每年六月初六鸡叫头遍时做菜豆羹(俗称“浆水”),黎明时拿到祖坟前浇奠(见《延绥镇志》)。
芒种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开始。这时,有芒的种谷可以耕种繁殖。《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其时雨量较多,农业上多忙于夏收夏种。农谚云:“芒种无雨,山头无望。”“四月芒种麦在前,五月芒种麦在后。”可见,芒种是谷物的种植时期。此时农村普遍有祭祀“五谷神”的风俗活动。
夏忙会
夏忙会,即为夏收做准备的会。一般在每年清明节前后,为了迎接夏收,举行各种盛大的迎忙大会。有的村社和庙会结合起来;有的村社举行单一的迎忙大会。举行这种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交流和购买生产工具、买卖牲畜、粜籴粮食等农村贸易交流活动。同时。会中有会:如骡马会、粮食市、服装布匹市、农业生产工具市、饮食市、京广杂货市等。会期一般三至五天,届时有唱大戏以助兴。
有的村社不惜金钱,雇用名演员,演出精采戏,企图压倒对方村社。各村社为了争荣誉,求胜心切,戏越演越热,甚至唱对台戏,以争输赢。民国20年前后,西安南郊的江村常与樊川诸村(王曲、杜曲、韦曲)唱“对台戏”。甲方村请著名演员李正敏、乙方村也请著名演员王文鹏,这样互不示弱,戏的规模越演越高。
赶麦场
清明前后,收割完青稞、大麦之后,小麦便逐渐地成熟了。以商洛地区为主的农民,组成割麦队伍,俗称“麦客子”,纷纷前往关中一带,收割小麦。关中麦子成熟的规律是先东后西,先山坡后平原地。根据这个规律,成群结队的“麦客子”,先来在西安市附近,晚居庙宇、街房口,白天一个大早来到人市上,由收麦人家叫去(雇用),去前在人市上先握码子(用手指比划),言明价格。然后把所要雇用的麦客子,带领到自己的麦田里割麦。“龙口夺食,颗粒必收。”在劳力缺乏的情况下,“麦客子”是很重要的夏收力量。现在很多农村,农田机械化了,收割机代替了手工割麦法。但一些细心的人,仍然喜欢“麦客子”的手工操作法。因为手工作业比机械操作细,收获率高,不浪费。
积“麦集子”
麦子收到场里,先晒几天,然后积成“麦集子(麦堆),上盖一层麦苋草,这样可以防雨。积“麦集子”可有讲究,要请最好的农业把式(摇★铡草务麦苋,扬场用的左右歉,都是农业上的把式),才能积好理想的“麦集子”,就是逢到下雨天也不要紧。
积“麦集子”这天可热闹了,清早起来,主人先备酒菜,宴请积“麦集子”的把式和帮手。吃饱喝好后,精神抖擞地来到场里。这时,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先后来到麦场上,推的推,拉的拉,把麦捆子放在“麦集子”周围,众帮手用权把麦捆一个一个积上去,由集麦把式平衡交错,像垒墙一样累积上去。积麦到中上层快要收顶的时候,集麦把式宣布休息一会儿(农村叫“歇伙”)。主人家抬来伏子酒(用大麦酿制成的酒),讲究的人家还炒几盘菜,并白馍,由积“麦集子”的人,吃喝一顿,时间不能太长。然后收顶,即把“麦集子”收缩成尖圆塔形。“麦集子”堆成了,主人再招待众帮手一顿晚餐。
碾场
“麦集子”积好后,这时,一方面做好碾场(脱粒)的准备;另一方面可以腾出手来,种秋(包谷、谷子和豆类等)。
一切准备好了,观看天色,开始碾场(脱麦粒)。一个大早,天色微明,一老农先把碾麦的场地,漫扫一遍。然后发动更多的人碾场,碾场的作法有二:一是碾整场,就是把麦捆子的腰(绑麦捆的腰带,也是用麦杆扭成)解开,凭个儿平摊起来,叫做“摊麦”;二是碾乱场,就是把麦捆撒开,乱铺在场,叫做“撒麦”。碾整场容量大,碾乱场容量小,由主人视其牲畜强弱而定。
摊整场或撒场开始,更多的街坊、邻里帮忙。吃早饭时,凡参予劳动的人员,主人都要招呼他们吃饭。一般的饭食都是煎饼、面皮子、臊子面、凉面等,个别富贵人家还炒几个菜,喝稠酒、烧酒等。
早饭后,套牲口拉碌碡碾场。上午碾一遍,中午翻场(翻过另一面)。翻场的时候,凡参加帮忙劳动的人员一律上阵。翻场后吃午饭。
稍事午休后,下午又开始紧张的碾场活动了。再正反碾滚一遍后,就开始起场了。参加起场的人愈多,说明主人家的乡情民德愈好。
起场是脱粒的重要步骤,把麦草与颗粒分开,麦草堆在一边,把颗粒与杂糠堆在碾场的中央,等待来一阵好风,麦粒就会很快地扬出来。在等待来风的间息,主人会提上酒罐子,外带馒头,让大家吃喝,以示慰劳。
“有风高扬无风撒”,若有一阵好风,很快就把粒扬出来,若没有风,那就靠撒麦的办法,即通过长距离把麦粒扬出来。
夏至九九歌
夏至入头九,羽毛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破单。
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