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我国的景颇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瑞丽、陇川、盈江和梁河等县山区;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古浪、岗房,临沧地区的耿马傣族自治县,以及思茅地区的澜沧县等地,也有少数景颇族散居。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景颇族人口数为132143人。主要使用景颇语,属汉藏语系;也使用缅语支的载瓦语。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文。
根据历史传说和汉文史籍记载,景颇族先民最早生活在康藏高原南部,后来南迁到云南西北部、怒江以西的地区。这个地区,汉代属永昌郡,唐代属云南南诏政权的镇西节度管辖。这一地区的居民包括景颇族先民在内,被称作“寻传蛮”。
景颇族分布在海拔1500~2000米的亚热带山区,气候温和,土壤肥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景颇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1953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成立,景颇族代表参加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景颇族干部参加了自治州领导工作,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各地区已建立了发电、灌溉、碾米、榨油、磨面等中小型工厂企业。由于水田进一步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粮食有了较大增产。公路、驿道已将山区和坝区连成一片,不少村寨装上了电灯、电话。许多景颇族家庭住上了崭新的瓦房,购置了收音机。山区普遍办起了小学,各县都有了中学,中央和地方民族学院培养了一批批景颇族干部和技术人才,各地还办起了卫生院、卫生所,建立了卫生员制度。各种烈性传染病得到控制或根除,人民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贫穷落后的景颇山已出现初步繁荣兴旺的景象。
景颇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文学艺术,有创世纪、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等丰富的口头文学作品,并与音乐相结合,又说又唱,词曲优美动听。乐器有木鼓、牛角号、笛子、箫、口弦以及以外族传入的硭、锣、钹、象脚鼓、小三弦。景颇族人民能歌善舞,舞蹈多为集体舞,反映生活、生产、战争、祭祀等活动。有的是千人以上载歌载舞,伴以雄浑的木鼓声,舞步均匀,节奏鲜明,声势豪壮、山谷应声,表现了群舞的高度水平。绘画大多与原始宗教相结合,雕刻有较简单的圆雕和竹木雕。各种棉毛织品图案精美,富有民族特色。各种银饰物构形、花纹均达到较高水平。
景颇族的服饰,男子喜裹白或黑包头,着黑色衣裤或白衣黑裤,外出佩长刀,背挎包.妇女一般着黑色短上衣和枣红自织羊毛花围裙,戴黑红色藤制腰箍和腿箍,裹毛织护腿,并佩戴各种银饰物。但建国之前贫苦农民衣着简陋,多着单衣向火过冬,男女均赤足。
多数地区群众以大米为主食,少数地区的以食玉米为主。过去仅以芭蕉叶包饭,平均分配,以手抓食。主要饮料是山泉和水酒。杀牛祭鬼时,牛肉全寨人分食。猎物见者有份。对客人均热情招待饭食。景颇人喜嚼沙枝(一种用草烟、芦子、熟石灰等配成的嚼料),见面互赠沙枝是传统的礼节之一。
住房为竹木结构的茅屋,只有个别地方少数山官头人住瓦房。茅屋呈长方形,屋顶为双斜面。整个建筑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底层圈养家畜家禽。门从两头开,前门供客人进出,埋鬼桩、拴牛马,后门禁止外人出入,更不允许穿室而过。屋内每间设一火糖,四周铺篾席,晚间即席地而寝。房屋通常七、八年重建一次,建房时全寨换工互助,数日即成,并举行隆重的新房落成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