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1974年3月,当时的临潼县晏寨公社西杨生产队社员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地发现了许多陶人碎片。经考古工作者探测,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兵马俑坑。1976年通过钻探,在此坑的北侧20米和25米处分别又发现了两处兵马俑坑。按照它们发现的时间定名为兵马俑一、二、三号坑。三个坑的总面积为20780平方米。
这一发现震惊中外,为了妥善保护这些罕见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1975年国务院批准在一号坑原址上建一座占地16300平方米的博物馆,于197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兵马俑三号坑展厅于1989年9月正式向国内外观众展出;1994年10月,秦俑二号坑也开始对外展出。1978年9月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兵马俑后留言:“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秦俑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这段话广为流传,现在“世界第八大奇迹”已成为秦俑的代名词。秦始皇陵兵马俑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胜之一,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号坑是整个军阵的主体,是三个俑坑中最大的一个。
一号坑东西长230米,宽62米,深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东西两端各有斜坡门道5个,坑道内有10道2.5米宽的夯土隔墙,把整个俑坑分为中间9条直通道、四周回旋相通的坑道。隔墙壁上架着粗大的横梁,再铺芦席、细泥和填土。底部以青砖墁铺。一号坑兵马俑按实战军阵排列。坑内置放陶俑陶马6000余件,木质战车40余乘,为战车和步兵混合编组的长方形军阵。它由前锋、主体、侧翼、后卫4个部分组成。前锋分三排站立在俑坑最东端的长廊里,每排70件,共210件,均手持长兵器戈或戟。长廊南边有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边有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是后卫。他们手执弓弩等远射兵器,担任整个军阵的警戒任务,防止敌军侧击或从背后偷袭。在10道隔墙隔开的11个过洞里排列着38路面向东的纵队,每路中间都排列有驷马战车。陶俑全部身披铠甲,手执长兵器。他们是一号坑的主力部队。
一号坑东端以北20米是二号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积6000平方米。根据钻探和试掘的资料推算,估计可出土驾车陶马350多匹,骑兵用鞍马100多匹,各种武士俑近1000件,木质战车89辆。是由步兵、骑兵、车兵、弩兵共同组成的曲尺形军阵。它由4个小阵组成。第一个小方阵是弩兵阵,即俑坑东边突出的大斗部分,共有弩兵332个。其中约160个铠甲俑作跪状,约170个俑作立射状。临阵时,可以轮番射箭,使敌人难以靠近。第二个小阵在俑坑的南半部,包括1至8过洞,由64乘驷马战车组成,每乘战车上有一个御手,两个甲士,无隶属步兵,因而具有很高的运动速度和突击能力。第三个小阵在俑坑的中部,包括9至11过洞,是一个由战车及车兵、步兵、骑兵混编的纵阵。它以19辆战车为主,264个步兵为辅,并有8个骑兵殿后。第四个小阵在俑坑的北半部,包括12至14过洞,是由战车6乘、鞍马和骑兵俑各124件组成的骑兵阵。四个单元有机联系构成一个大阵,又可以分开构成四个独立的小阵,能攻能守,自我保护能力强,反应快速。二号坑的四个单元中就有三个单元布有车兵,战车占到整个军阵面积的半数以上,证明在秦代车兵仍为作战的主要力量。
三号坑在二号坑以西、一号坑以北25米的地方,平面呈凹字形,面积为520平方米,仅有4马1车和68个陶俑。它的东边是一条长11.2米、宽3.7米的斜坡门道,与门道相对应的为一车马房,车马房两侧各有一东西向厢房,即南厢房和北厢房。共出土陶俑64件。这些陶俑的编组排列与一、二号坑不同。一、二号坑内的陶俑都是按作战队形排列,而三号坑内的武士俑则是环绕周壁面内相向夹道排列。三号坑内武士俑所持兵器也与一、二号坑内武士不同。后者配备有长射程的弓弩,近距离格斗的矛、戈、戟、剑等,而三号坑内只发现了一种无刃兵器铜殳。铜殳在秦代是一种专门用于仪仗的兵器。在北厢房内还发现有残鹿角一件,动物朽骨一堆。可能是专供战前占卜或祷告活动的场所。通观三号坑整个布局推测,它可能是整个地下军阵的指挥部——军幕。
考古发掘发现,一、二号坑均经火焚烧而毁。到底焚于何时,为何人所焚,史书没有记载,学术界也说法不一。但一、二号坑底部覆盖有厚约15—20厘米的淤泥,坑内到处可见梁木被烧后留下的痕迹,文物多残破。这说明俑坑建成后不久就被焚毁。根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死后4年,项羽入关,即“燔其宫室,掘其陵墓”。考古发掘也证明,现在秦始皇陵园建筑遗址内堆积着很厚的砖瓦残片、红烧土块以及炭迹等。秦俑坑距秦始皇陵仅1.5公里,因此它可能与秦始皇陵园地面建筑同时被焚毁。
秦兵马俑不仅形体高大,而且制作精细,造型准确,工艺水平极高。
陶俑最低的为1.78米,最高的为1.97米,轻重也不同,最轻的不到110公斤,而最重的则达300公斤。为了使形体高大的陶俑保持重心平衡,秦代工匠们在每个陶俑的脚下加上一个脚踏板,使站立的陶俑更加稳固。踏板全部用模子制作而成。陶俑的脚、鞋、腿、甲衣全部用手制作。腿有的是实心,有的则是空心。实心腿采取分段制作,空心腿则采取泥条盘筑法制成。体腔全部是空心,多采用泥条盘筑法制成,也有的是采用几段范模制作,然后再套接而成,手臂也有空心实心两种。空心臂采用泥条盘筑法制成,实心臂则分段制作。手的制作有两种:模制与手制。
制作工艺最为复杂的是头部。先用两个模具分别模制出俑的脸部及俑头的大部分,然后将两部分粘合,再把单独模制而成的耳朵鼻子粘上去,然后再根据每个俑不同的身份、性格等进行细部刻画,接着还要制作各种各样的胡须和发髻。经过秦代工匠的精雕细刻,陶俑一个个容貌不同、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据推测,这些陶俑都是秦代工匠们按照秦兵雄姿如实塑造的。因此,秦俑属于写实主义作品。
陶俑制好后入窑烧制。为了防止陶俑陶马在烧制过程中变形与爆裂,陶马烧制时就在身上留有一至三个小圆孔。陶马烧成后,身上的圆孔又以同样大的陶饼堵住。由于大多数俑头是烧成之后才安上去的,因此,这些陶俑的颈部本身就是透气孔。这样,陶俑、陶马内壁在烧制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可以通过这些透气孔逸出,而不会因为气体受热膨胀引起爆裂。出窑后还要经过精心彩绘,当然,由于经过人为的破坏和自然的侵蚀,今天人们已很难看到陶俑当年那色彩绚丽的原貌。但是绝大部分陶俑和陶马身上仍有颜色的残迹,个别的甚至色彩完整如新。颜色的种类有红、绿、蓝、黄、紫、褐、白、黑、朱红、粉红、中黄、粉绿、粉紫等10余种,均为矿物质原料,表明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能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这些颜料。这不仅在彩绘艺术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
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象征着保卫京都咸阳的宿卫军。所在坑内的陶俑都手执实战兵器,面向东方,表明秦始皇始终不忘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兵马俑坑内出土的数以万计的实战兵器有刀、剑、戈、戟、弓、箭、弩、簇等,分为长兵器、短兵器、远射兵器和礼仪兵器四大类。这些兵器制作精良,在铸造工艺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兵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把青铜宝剑,历经2000多年表面没有生锈,至今仍光亮如新,锋利无比,一次能划透20张纸。经鉴定系铜锡合金,并含10多种其他稀有金属,表面有层10—15微米的含铬化合物氧化层,表面曾采用铬盐氧化技术处理。镀铬技术是在上世纪30年代由德国人发明的,而我国于2000多年前就掌握了铬盐氧化处理技术,实在令人叹服。
在秦俑坑发现了数百件弩机,它们的牙、栓、悬刀和其他部件全部可以通用互换,误差不超过1毫米。铜簇共分4种类型,同类型铜簇3个面的轮廓线误差不超过0.15毫米。可见,在秦代由于战争的需要,武器生产已经实行了标准化,这充分显示了秦代冶金工艺和兵器制造技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按照发现的顺序,被标为一号和二号铜车马。当时皆被埋在7米深的坑里,外面用一个木椁装着,其中二号铜车马已碎成1555片,经过考古工作者和各方面专家两年半细心艰苦的修复,二号铜车马于1988年正式对外展出。
这两乘车都是4马单辕,呈前后纵向排列,前面的一号车应为古代的“高车”。赶车的御官和乘车人都站在车上。二号车叫“安车”,亦称“辒輬车”,分为前御室和后乘室,两室之间隔以车墙,赶车的人坐在前御室,主人坐在后乘室。乘室前面及左右两侧各开有一个车窗,后面留有车门。门窗都可以灵活启闭,窗上的小孔可以调节空气,从中外望。车上有椭圆形伞状车盖。此车通体施以白色为底色的彩绘,显得华丽富贵。它可能是供秦始皇的嫔妃乘坐的。一号车上配备有弓弩、箭、盾牌,驾车者带有官帽,说明这辆车是用来开道和保护后面二号车安全的,所以也叫“立车”或“轺车”。
铜车处处依照真车、真马、真人制作,除尺寸约为真车马、真人的二分之一外,其它都与真车、真马、真人无异。二号铜车马由大小3462个零部件组装而成。车长3.17米,高1.06米。铜马高65—67厘米,身长1.2米,重量也各不相同,最轻的为177公斤,最重的212.9公斤。车、马、人总重量达1243公斤,主体为青铜铸造而成。车马的金银装饰品共计1720件,金银器总重量达7公斤多。其制作工艺高超,造型艺术逼真,令人赞叹不已。如伞状车盖面积2平方米,最厚处仅4毫米;车窗仅厚1毫米,最薄处仅0.2毫米;还有许多透孔。马缨络用0.1毫米的青铜丝做成。马的项圈是由42节金和42节银焊接起来的,考古学家们只有借助于放大镜才能看到这两种熔点不同的金属的焊接痕迹。马的笼头是用一根金管,一根银管,采用子母扣连接的形式制成,笼头上有根销子,拔下销子就可将笼头完整地取下来。据初步研究,制作铜车马采用了铸、焊、铆、錾、刻等多种工艺手段。
铜车马是我国时代最早、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的青铜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它的出土,为考证秦代冶金技术、车辆结构、工艺造型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