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咸阳市博物馆是在明代孔庙的基础上扩建的,于1962年正式开放。
咸阳市博物馆以展出秦汉文物为重点,共有6个陈列室,陈列面积800多平方米。
第一陈列室 主要展出秦代的生产工具、兵器、度量衡和一些生活用品。展出的铁铧、铁锄、铁铲等,说明当时冶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这里陈列的铜戈、矛、剑、箭簇等兵器是秦进行统一战争,并对匈奴的骚扰和侵略进行反击的物证。
这里还陈列有一块秦始皇下令统一全国度量衡的铜诏版,长10厘米,宽6厘米,上面刻有“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兼疑者,皆明壹之”40个字。这个诏谕原来被刻在青铜板附于器物上。第一陈列室还展出有1966年4月在咸阳塔儿坡出土的铜器,其中“安邑下官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安邑是“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首都。此种为魏国所造,口沿刻有“十三斗一升”5个字,颈部刻有“至此”2个字,并刻有一横画,是此器传如秦国以后,按全国统一量制校刻的,对研究魏国和秦国的量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展出的陶制瓮、罐、盆、鸭蛋壶等都是生活上必需的用品。秦代陶器注重结实耐用,一般没有华丽的装饰。
第二、第三陈列室 主要展出秦都咸阳一号宫殿遗址模型及出土文物。秦都咸阳遗址在今咸阳东约15公里的窑店镇一带,因年代久远,现在地面上仅能看到两处残存的宫殿建筑遗址,相距约0.5公里。
1973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对一号宫殿遗址进行了部分试掘,发掘结果表明,这是一座高台建筑。宫殿分为3层,由殿堂、过厅、居室、浴室、回廊、仓库和窖穴等部分组成。高下错落,参差有致,相互联系为整体。宫殿还建有用木炭燃烧取暖的壁炉。排水设施采用陶漏斗、陶制圆水道及弯头构成,分设于宫殿四周。此外,在冷藏设备方面有7个窖穴,由大型陶井圈和窖底大陶盆构成,采用沉井法一节节下沉掏挖构成。这种宫殿在我国建筑史上还是首次发现,它充分显示了了秦代建筑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宫殿出土的砖、瓦、瓦当等建筑材料种类繁多,质地坚硬,多系青灰色。空心砖用来铺设台阶踏步,大多是长方形,砖面有龙凤纹、云纹等7类。瓦有板瓦、筒瓦、瓦当等,是出土最多的文化遗物。瓦当纹饰丰富多彩,其中以云纹为最多,约占总数的90以上。
遗址出土的还有壁画残块。这些壁画用红、黄、蓝、黑等矿物颜料绘制成直线纹、区线纹和几何纹,是我国考古中发现的最早壁画。
另外,在遗址上发现的铁钉、活页、铁环、铜铺首等,工艺精美,光洁度高,装配标准,是研究秦代的金属冶炼和机械的重要资料。
展室还有印字陶器,上面一般刻着地名,如“咸里”、“咸亨”及人名等。据此推测,当时已有制作陶器的作坊和专门从事陶器生产的工匠。这些陶器可能是各地方为朝廷制作的,如质量不合标准,朝廷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烧制者并加以惩处,反映了秦“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制度,开创了后世造器镌名之风。秦代陶器上的文字,对研究当时的文字演变,手工业管理制度和历史地理变迁等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第四陈列室 集中展示西汉文物。展出的铁制农具、装有粟的陶粮仓,说明了汉代使用铁器,推广牛耕,使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汉初为了发展农业生产,适应军事需要,促进畜牧业发展和牲畜繁殖,政府鼓励养马,同时对杀牛、盗牛、盗马者要处以重刑。展室里陈列的陶制牛、马、猪、羊等都是在咸阳狼家沟出土的,是汉代畜牧业兴旺的实证。
展室里的彩绘陶器和釉陶器是采用通体轮制方法制作的。釉陶多用黄釉彩,质地光润,彩绘精致,在汉代非常盛行。
汉代瓦当在纹饰上不同于秦代,前期盛行用吉祥语句如“长乐未央”、“千秋万岁”等组成图案的瓦当,后期流行“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瓦当。
第五、第六陈列室 这两个陈列室展出杨家湾汉墓出土的彩绘陶兵马俑。
杨家湾汉墓是汉高祖刘邦长陵陪葬墓之一,根据《水经注》记载的方位,应当为周勃或其子周亚夫之墓。1965年在距此墓南70余米处发现了大批彩绘陶俑。经过整理,在10个陪葬坑中有4个立俑坑,6个骑兵俑坑。立俑分乐舞俑和武士俑。乐舞俑中有扛旗奏乐的,有翩翩起舞的,服饰有红、绿、黄、白等各种颜色。武士俑皆手持长矛和盾牌,背负箭囊,身着铠甲。铠甲有大型甲片编成的和小型甲片编成的两种形制。看来当时正处于由大型甲片向小型甲片过渡的阶段。小型甲片编成的铠甲更加密致,也更加灵便,这是汉初发展坚甲利刃的结果。10个俑坑中就有6个骑兵俑坑,说明骑兵在军队组成中已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一个重要的兵种。战马分大、小两种,有黑、红、紫、黄等色,形象逼真,有的静立、有的昂首嘶鸣。骑兵胸宽体阔,威武生动。马的臀部、尾部和骑俑背部都刻有各种记号。这些汉兵马俑为研究西汉军事编制、雕塑艺术、人物服饰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