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宝鸡擀面皮 岐山擀面皮 陕西凉皮 凉皮方便包 5包包邮 原价9.9 现价5.9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各地民俗>>正文

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

2006-12-18 10:55:00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三学街孔庙旧址。孔庙始建于宋代,南面照壁上写有“孔庙”两个大字,门东西开,称为礼门义路。走进博物馆大门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南边的一座雕梁画栋的木牌坊,原为西岳庙的建筑。牌坊北有泮池,一座石桥横跨池面。第一道门为棂星门,门内小径旁共陈列了28个明清时代的拴马桩,相向而立。石拴马桩是我国古代用于拴系、震慑牲畜的一种石刻,我省主要分布在渭北地区,其柱顶饰有动物和人物造型,具有浓郁的渭北民间特色。除了拴系牲畜外,拴马桩还具有镇邪、吉祥和装饰意义。解放前,渭北地区富豪或官宦之家的院门外两侧,大都栽立有成排的拴马桩,供迎来送往时拴系代步的坐骑。

        二门里东亭内陈列着唐代的景云钟。此钟铸造于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当时挂在道教寺院景龙观的钟楼上(现址在今西安西大街)。据传每天撞击报时时,全城都能听见清凉悦耳的犹如凤凰鸣叫的声音。景云钟重约6吨,系用铜5000多公斤、25块铜模铸造而成。钟上铭文共18行,292字,是唐睿宗李旦自作自写的。内容是描述道教神秘玄妙和对钟的赞誉。在1964年的世界名钟展览中,被选入世界名钟。每年除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辞旧迎新的“新年钟声”就是景云钟的录音。现在位于西安市北大街报话大楼的巨钟每小时都以悦耳动听的钟声向全市报时,这钟声也是景云钟录音。

        西亭置放着刻于公元424年大夏时的一匹石马。它形象生动逼真,浑厚有力,马的两条腿间还雕刻着一个被征服者。大夏是匈奴族所建立的最后一个政权,属于东晋时期的十六国之一。由于当时战争连绵不断,各国统治的时间也较短,留下的文物极少,因此这匹马显得很珍贵。

        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陈列内容非为“西安碑林”和“石刻艺术”两大部分。

        1、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由于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大、名碑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唐代石经,包括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石台孝经》和唐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今西安城南文艺路一带)。唐末,朱温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对长安城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使宏伟的长安城变成一片废墟。驻防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为了便于防守,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建,致使“石经”弃于郊野。后来韩建将太学和《石台孝经》移进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今西安西大街社会路一带)。

        公元909年,节度使刘鄩守长安时,又将弃于城外的《开成石经》也迁至文宣王庙内。那里便成了西安最早的集中唐代碑石的地方。但由于那里地势低洼,环境不佳,对保护石经不利,公元1087年全部石经及唐代其它重要碑石又被移置到现在碑林所在地。这就是最早的“西安碑林”。当时由于光线不好,又经常有人用墨拓印碑帖,致使碑石变得乌黑,人们就称这里为“墨洞”或“碑洞”。

        公元1555年关中发生大地震,碑林遭受严重破坏,《开成石经》114面,有40面被震倒折断。1588年,当时陕西学官叶时荣等将《开成石经》上所有残缺的文字,都照石经字样补刻在97块小石碑上,放置在石经的旁边,使《开成石经》能成为一部完整的石刻书籍保存下来。公元1664年,又增刻了《孟子》。

        “碑林”这个名字是清代初年才确定的。碑林现收藏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7个陈列室,6个墓志廊和1个碑亭展出。

        碑林一室前是专为陈列《石台孝经》修盖的碑亭,碑亭上的匾额“碑林”二字相传是林则徐手迹。《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专门讲孝道的。李隆基亲自为它注释、作序并书写,目的是表示自己要以“孝”治理天下,碑额由皇太子李亨亲书。此碑高近6米,碑首、碑身、碑座共用35块巨石组合而成。碑身由4石合成,碑冠刻有精致的蔓草和瑞兽的线刻画。整体造型端庄,风格独特,装饰华丽。

        第一陈列室  碑林第一陈列室主要陈列《开成石经》,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经书,计650252字,用石114方,两面刻文。清代补刻的《孟子》17面3万余字也陈列于此,合称《十三经》。这些儒家经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因为当时印刷术不很发达,为了避免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并能永久保存,就把这些经书刻在石碑上,作为范本,供人们校对。我国自东汉开始,曾先后7次刻经。《开成石经》是目前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经书。

        第二陈列室  碑林第二陈列室主要陈列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碑石,历来都是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其中有唐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写的《皇甫诞碑》,有欧阳通写的《道因法师碑》,颜真卿写的《多宝塔碑》和《颜氏家庙碑》,柳公权写的《玄秘塔碑》,长安弘福寺和尚怀仁集王羲之字刻成、世称“千金贴”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以及中外驰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料。“大秦”是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称呼。“景教”是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传入中国后的取名。景教在公元635年传到长安。此碑刻于公元781年,碑文记述了景教的教义、教旨,在我国的传播及景教徒在唐代150年中的活动情况。还有用古叙利亚文刻的记事和僧徒多人名字。此碑原立于唐大秦寺,公元1623年出土,放置西安西郊金胜寺。后来拓片传到国外,并译成了拉丁文稿,引起许多国家注意。一些外国人认为,欧洲多基督教徒,像这样记载景教的碑石应当运到欧洲供人瞻仰。公元1907年,英国派丹麦人荷尔漠来西安,企图以3000两白银收买此碑。陕西巡抚得知此事,即将此碑移存碑林。荷尔漠只好复制了一通石碑运往伦敦。

  第三陈列室 第三陈列室主要陈列历代各种书体名碑,其中包括篆、隶、楷、行、草等5种书体,通过这些碑石,可以看出我国汉字演变的过程。公元999年宋代梦英和尚篆刻的《偏旁部首字源表》是将《说文》中的部首、偏旁540个分别篆书,用楷书注释,并自作序文说明,对后世研究汉字的演变提供了宝贵资料。

  公元185年东汉时陕西合阳县令曹全所立的《汉曹全碑》,碑文为李书,字体修劲优美,结构匀整,在汉隶中独树一帜,是我国著名的汉代书法名碑之一,也是碑林里保存年代最早的碑石之一。

  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张旭书写的“千字文”碑石也收藏在碑林第三室。“千字文”是用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编写的,四字一句,对偶押韵,便于记忆,是我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本。

  北宋徽宗赵佶于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撰文和书写的《大观圣作之碑》也陈列在碑林第三室,宋徽宗楷书劲健清瘦,秀媚多姿,别具风格,世称“瘦金体”。

  第四陈列室 碑林第四陈列室主要陈列史料名碑。这些碑石记述了明清两代陕西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奋起反抗的历史史实。并保存了地理绘画等资料。

  其中有《清张化龙碑》、《感时伤悲记碑》、《黄河三界图》、《太华全图》、《关中八景图》、《集字魁星点斗图》、《关帝诗竹图》等。

  达摩东渡和面壁图 达摩是南天竺(印度)王子。他于公元520年来到中国,因和南朝梁武帝探讨佛理语不投机,于是东渡入魏,住在河南少林寺,终日面壁修行达9年之久。达摩东渡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传说中达摩肩挑芒鞋站在一只芦苇上东渡时的情形。画面以粗线条写意,颇为传神。刻工刀法也简洁有力,是两幅十分生动的人物画。

  集字魁星点斗图 这幅图是清代一位擅长书画,名叫马德昭的人画的。图中魁星一足立在“鳌头”之上,一足高跷,踢起一个斗字,双手分执笔砚作圈点文状。传说魁星主天下文运,如果他点中了谁,谁就可以中举。因此,古代许多学府修建魁星楼或魁星阁。中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设立五经,每一经的头名称作“魁”。科举发榜时,中榜的人名字上都点一点红,象征被魁星点中了,故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说。鳌是一种类似鬼鳌的动物,刻在皇帝殿前的石阶正中,只有靠中状元进见皇帝时,才有资格站在石鳌上方,所以称作“独占鳌头”。集字魁星点斗图画的是魁星,也是一个“魁”字。整个图用儒家教导的“正心修身,克己复礼”8个字组成。意思是只有按照儒家这个修养标准去努力,才会有出人头地一天。

  第五陈列室 第五陈列室陈列宋、元、明、清各代记述修庙、记功、修渠、补城等史实的碑石,是研究当时社会和地方史的参考资料。

  第五陈列室还陈列清代马德昭的“虎”、“寿”、“福”等一笔而就的大型题字碑石,运笔有力,气势磅礴,给参观者以美的享受。

  第六陈列室 第六陈列室的碑石多是元、明、清各代的诗文碑石。其中元代赵孟頫的《游天冠山诗碑》、明代董其昌德《秣陵旅舍送会稽章生碑》、清代康熙皇帝临米芾的《赐吴赫书》、林则徐的《游华山诗》等都很珍贵。

  第七陈列室 第七陈列室是1982年新建的一个陈列室,专门保存宋《淳化秘阁帖》。《淳化秘阁帖》共10卷,前5卷是历代封建帝王和名臣及书法家真、草、篆并古文各体,后5卷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草书体。是宋代以前我国书法家作品的汇集。《淳化秘阁帖》原本是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令翰林侍书王著摩刻在枣木板上,存在宫里,拓印墨本,分赐给大臣。由于是在皇宫里刻的,所以叫“秘阁帖”;因刻于淳化年间,又称《淳化秘阁碑》。版刻成后不久即毁。由宋到清,公、私复刻本很多。西安碑林所藏《淳化秘阁帖》是公元1614年摩刻的,共145石,两面刻字。

  在碑林徊转的6个长廊上陈列着由魏到清的各代墓志。魏晋时严禁厚葬和立碑,但死者亲属为了纪念死者,便将褒美死者的言辞刻在石上,悄悄放入墓内,这种石刻后来就演变为墓志,墓志上的铭文称墓志铭。

        2、石刻艺术室

  石刻艺术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瑰宝。陕西是中国石刻艺术发展较早、遗存较丰富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汉唐石刻以其众多的数量和高超的艺术水平驰名中外,在我国雕刻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它集中了散存在陕西各地的西汉至唐代的圆雕、浮雕、线刻等石刻艺术品70余件,分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大类,按年代顺序陈列于此。

  画像石刻是用刀凿在石面上的图画。它起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2000多年来,以它独有的特色,显示着不朽的艺术魅力。西汉时代,厚葬的风气极盛。在贵族阶层中,视死如生的观念很强。他们把生前的生活情景和宠信爱慕的东西雕刻于墓室,以寄人间之乐。东汉画像石出土于陕北,陕北共出土东汉画像石近500块,其中133块由碑林博物馆收藏。内容除少数神话历史传说外,大量的则取材于现实生活。如牛耕、狩猎、乐舞、以及贵族生活等。这些画像形象生动,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缩影。因此,它既是艺术创造,又是历史记录。为我们研究东汉社会提供了珍贵资料。

  《牛耕图》是东汉画像石的代表作。图中所刻农民双手扶犁,两头牛用一根绳子系在一起,牛颈上抬一横杠,牵引耕犁。耕犁由犁铧,犁床、犁拴、犁辕等部件构成,这个耕犁和“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反映了我国汉代耕作技术的高度发展。

  在石刻艺术室展出的隋唐陵墓石刻有石棺、蹲狮、石犀、石虎、走狮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昭陵六骏”。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他征战时骑的6匹骏马,由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作画,在修建昭陵时诏令雕刻的。1914年,美国人毕士博勾结陕西军阀陈树藩,将“飒露紫”和“拳毛騧”两匹骏马石刻盗运美国,现存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1918年他们又将其它4骏打成碎块,企图再次装箱运走。被当地群众发现拦截下来。6骏浮雕造型健美,神态逼真,是唐代杰出的艺术珍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石刻将我国传统浮雕手法与印度犍陀罗雕刻艺术相结合,从而丰富了我国的石雕艺术。犍陀罗雕刻是古代佛教雕刻艺术的一个流派,公元1—6世纪盛行于古印度的犍陀罗。特点是姿态生动,线条简练,衣纹质感强。石刻艺术馆展出的魏“皇兴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一件精美雕刻艺术品。

  隋代的雕刻仍然有南北朝后期的某些特色,但趋向写实。它们突破了外来艺术规范的束缚,开始形成了丰满柔美的民族风格。黄花石弥勒菩萨像就是隋代雕刻风格的典型作品。

  唐朝是我国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佛教造像日臻成熟的时期,形成了具有显著民族风格的新型雕刻艺术。石刻艺术馆展出的一批汉白玉雕品,有菩萨像、坐佛、白石像、武士、石灯等,充分显示了唐代雕刻技巧的高度发展。

  老君像是道教创始人李耳的雕像,原来供奉在骊山老君殿,1963年移存石刻艺术室。这尊雕像传说为西域雕刻家元伽儿所作。整个雕刻刀法简练,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是唐代石雕中的一件珍品。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3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