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端阳
八水绕长安,能通舟楫的却只有渭水。离长安城最近的河段,也还有20华里。因此,长安的端阳佳节,没有龙舟竞渡的胜事。
端阳,长安人又叫五月节,或者端午(端五)节。这一天,家人团聚欢乐,是夏季生活中一个热闹的节日。
“五月榴花红如火”,多彩绣囊香如兰。这是应景的鲜花和品物。四月下旬,中药铺已经出售辟瘟丹与香药。香药大致是用苍术、白芷、大黄、芸香等研末混合而成,花一、两角钱就可以买来好几两,作为香囊的填充物。香囊,长安叫香包,四月下旬或更早一些,少女们已经寻找零片彩色绸缎和丝线进行制作了。做成的香包,五彩缤纷,形式多样,垂着各色的丝穗,缀着丝线的系环;还有用彩色丝线缠绕成粽子形状的香包。这些都是儿童们的思物,女伴间的赠品。自然也有给相好的男士做的,那就比较精致一些。还有那闺中少妇给自己的夫婿所做的香包;更有工于刺绣的巧手,用丝线绣成十分幽雅的纹样,那就不是局外人所能见到的了。小街深巷,也有人为了牟取蝇头微利,用小竿挑着许多香包出售,间或也有精品,不过索价就要昂贵不少。临近节日,伙伴同学之间,也有开玩笑抢香包的.你抢我护,你逃我赶,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蒲剑艾虎”这种古老的习尚,长安也有。菖蒲和艾,节前数日,大街小巷就有叫卖的,大多是离城不远的农村儿童。他们在城河或池塘采摘菖蒲,在草坡村边割取艾株,趁着端午将临,进城走街串巷,高声叫着“卖艾来,卖艾来”,为的是换来几个零用钱,补贴家中的开支,那时农村中的贫寒人家是很多的.长安水少菖蒲少,供应量最大的还是艾。有劳力的农民割了很多,用独轮小推车推着进城卖,也是节日里的一笔收入。城中桑园或荒坡附近的居民,大多让大些的男孩去寻觅,可以不费分文。拔回来的,野艾居多,叶子较薄,香味较淡,缺刻多而且深,但也可以应景。
节日的早晨,家家给门额、窗上、床头,插了菖蒲和艾,有的只插几支艾。有的还在庭堂挂了钟馗的画像。一大早起来,先给儿童梳妆打扮。前额、鼻孔、耳朵窟窿、手心脚心,都点上烧酒和匀的华黄;在儿童前额也有用雄黄酒写个“王”字的;有的人家用搓成的五色线缚在孩子的臂上,男左女右,叫做长寿线,以测验孩子以后的胖瘦;再给戴上一些香包,最显眼的是那个虎头的式样和用彩线网络的独蓇葖大蒜;然后穿上新衣、新裤和新鞋,新鞋上绣着癞蛤馍(蟾蜍)、蛇、蝎子、蜈蚣、蛇蛛子(壁虎)等五种毒物。这种鞋有自己家里做的,有近亲或尼庵送的。有的人家还在纸上用米粘成五毒的形状。贴在室内的墙上。妇女们也打扮梳妆,点些雄黄酒,戴香包,给发髻上插点石榴花与艾叶。总之,认为夏天毒虫多,瘟疫容易发生;还有鬼魅弄人,容易生病,采取以上措施以避祸求福。学校的老师,这一天也给小学生讲一些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说明端阳节一些民间活动的来由以及卫生防疫的优良习惯。
寓居长安的江南人家,此日供奉祖先,有的是神主牌位,有的是画成的影像。供品有时新的水果或节目的食物,大致是杏、樱桃、桑椹、粽子、油糕、绿豆糕之类,这是上古以来岁时养成的习俗。午餐时,富家摆酒设宴。肴馔丰盛,并饮雄黄酒,又吃些油糕、粽子等节日食品,家境清寒的,至少也要买些粽子、油糕。
当年长安的杏,最有名的是华州的梅杏,个大而味甜汁多,大的三个就有一斤。还有三原的杏,个头稍小,味甜汁多带有香气。这两种香,都是国内著名的品种。可惜树少,年久失于养护和繁殖,以致越来越少,濒于绝迹了。樱桃的色泽和形状,的确美丽动人,俗呼“玛瑙樱桃”。到了端阳节前,有摆摊的,有沿街叫卖的。词人“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佳句,更使它的色彩和意境引起人们美的联想。但当时长安只有美人蕉,不像今天处处可以看到中心嫩叶斜卷、大叶舒展四周的芭蕉。棕子有两种:一是糯米加枣做成的,叫做枣粽子;一是糯米包了精制豆沙的,叫做“糖粽子”。油糕也有两种:一是普通的油糕,色粽黄,内包白糖、核桃仁、青红丝;一是泡油糕,色淡黄,油炸后鼓起很高的泡沫,不过馅子大致是相同的。绿豆糕则由点心铺子供应,用绿豆面包了精制的豆沙、拿模子压成做熟,也是一种清热解毒的食品。
中午晴朗,用雄黄和烧酒浸泡独蓇葖大蒜,晒在太阳下,干后贮存起来,对蚊子等小虫叮咬未破的皮肤擦涂一些。有止痒消毒的功效。不过雄黄是一种致癌物质,如果皮肤未破。外用还可以,但不能内服。人体消化器官吸收了雄黄中包含的砷的成分,日子一长,会引起肝脏的损伤。
癞蛤蟆在端阳节很难找到。据说它闻不得雄黄、蒲、艾、辟瘟丹等的气味,也去“避难”了。但在偏僻的地方还可以找到。提一只大的,在端阳这天的午时,用一锭圆形或六梭的香墨,塞入蛤馍口中直通到肚子底,晒干后贮存。如果皮肤发痒或生小疮疖,用净水磨汁涂擦,也有一定的疗效。不过这些都是20世纪初期20~30年代时医药不发达的长安的一些土办法罢了。
七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度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秋夕》
农历七月初七,岁时已经进入秋令。傍晚时候,凉风送来了秋蝉的幽咽;黄昏以后,也可以听到稀疏的初生蟋蟀振翅的鸣声,给人以炎热的夏天逐渐逝去,凉爽的秋日已经来临的气氛。可是长安还残留着盛夏的余威,尤其是遇到立秋较晚的年份。
夜间,人们照常还在庭院中乘凉:有的睡在竹制的小床上;有的用木板支成大床,上面铺了凉席,母亲和孩子睡在上面;也有一个人睡在躺椅上的,不过这多数是老年人或半老年人。身体强壮的小伙子,大多挟着一张席,到街巷空阔的地方或者庙台子上去纳凉,三五成群,闲话古今。
当然。每个院落的乘凉人,也都拉家常、说故事。儿童们对于这种场合,是最感兴趣了。长安水少,气候干燥,萤火虫虽然也有,却多在池塘边上,院子里是很少的,缺乏“轻罗小扇扑流萤”那种诗情画意。所用的扇子,又多是蒲葵扇,长安人叫它芭蕉叶扇子,简称“芭蕉叶”,既可以搧凉,又可以垫在地上坐。也有用麦杆编成的扇子,上面还编着彩色的花。这种扇子,大多是终南庙会的纪念物,虽然扇起来风小,但是儿童们却喜爱它。至于“轻罗小扇”,那是大家闺秀所享用,一般家庭却少有。
睡在院中,仰看深蓝宽广的天空,缀满了亮晶晶的繁星;一弯新月,银白中略带金黄挂在西方的天上。微风时时吹来,初秋的夜晚越显得安谧和宁静。儿童们对天唱着儿歌:“青石板,板石青,青石板上钉银钉,谁把银钉数得清?”偶尔有一两片浮云从高空飘过,母亲们说那是神仙在天上云游;或者是夜游神正在稽查人间的善恶。天宇高处,银河像片片轻纱的棉絮横亘南北。老人们指着银河东面像个菱形又像梭子的四颗星,说那就是织女星;又指着银河西边三角形像个牛轭的三颗星,说那就是牛郎星。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年年在织机上劳动,她心灵手巧,会织无缝的云锦天衣。天帝天后一家的衣裳都是天孙织成的。天帝怜悯她单身独处,把她嫁给了河西牵牛郎。她出嫁以后,不再从事纺织,天帝恼怒,责令她仍回河东,只许每年七月初七日渡过天河去和牛郎相会。由喜鹊飞上天河,给他们搭起一座鹊桥。宋朝词人秦观有《鹊桥仙》一首词说: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河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老人边念边讲解,接着又说:人世间在这一天的夜晚,为了庆祝牛郎织女的相会,举行乞巧节,戏院也都演唱“天河配”或“牛郎织女”这出戏,引起了儿童的兴趣与联想,追问个没完没了。仰面再看天上的双星,也仿佛眨着眼睛,脉脉含情,相距也近了。
长安在抗日战争以前,每年六月初,大姑娘们就生“巧”了,母亲们也给儿童生着巧”。用小碗盛上一些豌豆,添多半碗凉水,放在不见天日的黑暗处,每夜换一次水,让它生长。长成了的豌豆苗,就叫做“巧”。
盛夏到初秋,正是凤仙花开的季节,长安人把这花叫做“海芽”(芽,读为鸦),也叫“指甲花”。当时市场上没有染红指甲的化妆品,青年妇女和少年儿童,就采摘一些红色指甲花,加上一些白矾,在碗中捣烂,放在*(gou)树叶子上,包裹指尖,缠上棉线。经过几个夜间的照样更新花泥与包扎,指甲和周围的肉都变成了大红色,还可以经久不褪。虽然不是专为七月七而染红指甲,但是到了七夕,却正是指甲颜色红艳的时辰。明朝瞿佑有“红指甲诗”:
金盆和露捣仙葩,解使纤纤玉有瑕。
一点愁凝鹦鹉喙,十分春上牡丹芽;
娇弹粉泪抛红豆,戏掐花枝镂绛霞;
女伴相逢频借问,几回错认守宫砂。
自然,少女们也有专门赶在“七夕”才染红指甲的。
到了七月初七日的前一两天,街巷的大姑娘们,在预先物色好的宽大的院落里,用大方桌三、四张,拼起来,铺上布,摆设香炉蜡台。供桌的上方,扎成一躯织女像,在纸扎铺子买一个美人头,给身体穿上妇女的衣裳、裙子下面微露纤纤小脚,看起来也是风鬟雾鬓,杏眼柳眉,仿佛仙女下凡,大家叫她七姑娘娘。
七夕傍晚,姑娘们燃香明烛,陈设瓜果糕点。所生的“巧”已经长到近尺高、仿佛白玉似的嫩苗,用红纸条彩成三道圈,套在“巧”上。还用彩纸糊成衣服和小脚鞋、袜,也供在桌上。香烟缭绕,烛焰辉煌。姑娘们或淡抹或浓妆,穿着时新的衣裳,带着少女的娇羞,都来参加乞巧会,她们列坐在供桌两旁,大嫂大婶帮腔,说着有关的神话传说。说什么这夜深人静的时候,如果去井边倾听,可以听到天河的流水哗哗地响;牛郎织女喁唱细语,诉说着别绪衷肠;还有嘤嘤的吸泣声,儿女的欢笑声。到了夜深会将散去以前,取来一些注有清水的瓷碗,姑娘有的把绣花针放在水面上,有的掐些“巧”的嫩节放进碗里,在灯烛的映照下。细针或“巧”节在水底变成或粗或细,各种形态的投影,姑娘们嬉笑着、叙说着,笑语喧哗,乞巧争胜。有的也在衣襟底下穿针引线,穿过去的就算得巧。兴致一过,然后烧彩纸所制的衣服鞋袜,并焚黄表送神,分供品,还桌凳,乞巧会就结束了。
在乞巧会将开未开的时候,街巷的男女儿童也来了。小点的还有母亲领着,围在院落里凑着热闹。大些的男孩,还到处探听谁家还有乞巧会,就三五成群地去奔走。七夕也有塑牛郎的,俗称七姑达达,那是男孩子所举办,究竟是极少数,也不够热闹。
夜深会散,大伙在笑语声中各回各家。在家中的灯下,孩子们还要掐“巧”节,看水碗里的投影哩。
第二天凌晨,有的姑娘诚心去到井边寻觅,据说可能幸运地捡到织女会牛郎时遗下的脂粉。七月七日看不到喜鹊;第二天喜鹊也起来得迟,可是脖项都脱掉了毛。据说是由于去到天河用脖颈相接搭好鹊桥,把毛都磨擦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