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廊和亭都是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中有独特风格和气韵的小品,它们既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又作为点缀,丰富了中国建筑宝库的内容。
廊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有顶的通道,包括回廊和游廊。廊是形成中国古代建筑外形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殿堂檐下的廊,作为室内外的过渡空间,是构成建筑物造型上虚实变化和韵律感的重要手段。围合庭院的回廊,对庭院空间的格局、体量的美化起重要作用,并能造成庄重、活泼、开敞、深沉、闭塞、连通等不同效果。园林中的游廊则主要起着划分景区、造成多种多样的空间变化、增加景深、引导最佳观赏路线等作用。与西方古典园林中的廊不同,中国的廊常配有几何纹样的栏杆、坐凳、鹅项椅(又称美人靠或吴王靠)、挂落、彩画,隔墙上常饰以什锦灯窗、漏窗、月洞门、瓶门等各种装饰性建筑构件。按廊的总体造型及其与地形、环境的关系可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抄手廊、爬山廊、叠落廊、水廊、桥廊等。著名的游廊例如北京颐和园内的长廊,全长728米,北依万寿山,南临昆明湖,穿花透树,把万寿山前十几组建筑群联系起来,对丰富园林景色起着突出的作用。
“亭”的出现,在中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但起初的“亭”与后来点缀园林的“亭子”是不同的。如周代(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的边防要塞,常设有侦察、瞭望的岗亭,也称“亭堠”,即设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每亭设有亭吏。到秦汉时(公元前后200年间),“亭”又演变成为农村的一种行政机构,一般为“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卿”。汉高祖刘邦,就曾经当过“泗上”(在今中国东部江苏沛县东)亭长。到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亭”才发展成为一种点缀景物的小型建筑物,开始在园林和风景区不断出现。到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就更为普及了,不仅亭子越来越多,而且在设计上,建筑造型上,逐渐形成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几乎是有园必有“亭”。全国各地,大凡风景优美的地方,如北京的“颐和园”、“景山”,杭州的“西湖”,以及苏州的古典园林等,均有极为精巧的亭子点缀,构成美丽的格局。当然,同样是亭子,其特色和设计,也不尽相同,有的注重观赏价值,有的具有象征意义,引人入胜,趣味无穷。象点缀在景山五峰上的“五亭”,是注重表现观赏的亭子,它使景山公园显得格外美丽、壮观。景山的五亭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可以说是中国许多亭子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其东边的名曰“周赏亭”,西边的名曰“辑芳亭”。两亭内两峰,又建有两小亭,东面的名叫“观妙亭”,西面的叫“富览亭”。四亭左右对称,同中峰的“万春亭”构成一幅和谐自然的美丽图案。亭的不同形式,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大型的亭雄伟壮观,如上面提到的北京景山的万春亭,小型的亭轻巧雅致,如杭州三潭印月的三角亭等等。